欢迎来到EHS平台! 设为首页 收藏
EHS中国 法规首页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应对大雾天气应急响应规范(试行)的通知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应对大雾天气应急响应规范(试行)的通知

收藏

下载法规

我要纠错

条款摘要

资料来自公开网络,仅提供网友学习讨论使用

原文版权归原版权人拥有

发文字号:沪应急防灾[2020]120号

颁布部门:上海市应急管理局

法律效力:地方规范性文件

应用分类:大气污染类

颁布日期:2020-12-10生效日期:2020-12-10

各有关单位、各区应急管理局:

  为进一步做好本市冬季大雾(团雾)等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局研究起草了《上海市应对大雾天气应急响应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经市领导同意,现将《规范》印发给你们,并结合本市实际,就进一步做好本市大雾(团雾)天气应对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随着本市进入秋冬季,大雾(团雾)等灾害性天气进入多发阶段,容易引发各类突发性事故,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单位要准确把握大雾(团雾)天气形势的严峻性、风险隐患的复杂性、安全管控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定期召开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专题会,对大雾(团雾)天气的预防、重点区域防范监管及应急处置措施进行细化部署,并按照职责分工,层层推进落实,确保各项应急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二、深化协同联动。要对大雾(团雾)天气防范应对工作和现有设施加强检查排查,进一步细化配套措施,完善应急处置流程,形成各专项应急预案,确保 “有队伍、有机制、有预案、有保障、有演练”;同时,要深化加强气象、应急、公安、交通、海事等部门以及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在气象预警、应急响应、救援处置等方面的协同配合,对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重点部位及时采取必要的管控措施,切实形成协调、快速、高效的联动机制。

  三、加强能力建设。要针对大雾(团雾)灾害性天气特点和应急响应工作实际需要,抓紧完善相关应急物资和装备的品种、数量和规模,并加强对本市现有大雾监测设备的梳理排摸,切实补齐短板,在重点路段、水域(易发生事故地区)完善监测设施设备,进一步提升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水平;同时,按照“一网统管”建设有关要求,加强大雾(团雾)等自然灾害应用场景系统建设,不断提升自然灾害应对智能化和跨部门的联勤联动水平。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
  2020年12月10日

上海市应对大雾天气应急响应规范(试行)

  为提高本市应对大雾天气应急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本市实际,对本市大雾天气实施“黄、橙、红”三色预警和“Ⅲ、Ⅱ、Ⅰ”三级应急响应模式。现对本市大雾天气应急响应工作规范如下。

  一、预警信号标准

  (一)大雾黄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雾并将持续。

  (二)大雾橙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雾并将持续。

  (三)大雾红色预警信号:2小时内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并将持续。

  二、应急响应行动

  (一)Ⅲ级应急响应(黄色)

  1.应急响应标准:市应急局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同步启动(或变更、或终止)Ⅲ级应急响应行动。

  2.Ⅲ级响应行动措施

  (1)市应急局发布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提示,密切关注气象变化,并及时报告有关情况。

  (2)各区及本市有关委办局根据职责分工、部门应急预案和响应工作提示,及时落实各项保障工作。

  (3)各专业抢险队伍进入应急准备状态,备足抢险物资,随时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准备。

  (4)各媒体及时刊播有关预警信息,宣传防范应对知识,提醒市民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3.Ⅲ级响应工作提示

  (1)各有关单位加强值班,密切监视气象变化,落实应对措施。

  (2)各媒体、各重要交通设施显示屏发布有关预警信息和应对提示。

  (3)气象部门加强对大雾天气的监测预报,及时更新和调整气象预警信息。

  (4)公安部门迅速组织警力,加强道路巡逻管控,强化排堵疏导,做好道路交通秩序维护。

  (5)交通部门加强对本市交通行业的监督指导,指导协调相关单位做好应急处置准备。

  (6)教育、体育部门加强对本市学校、体育场所的监督指导,协调相关单位做好户外活动安全防护工作。

  (7)海事部门加强对水上船只通行的秩序维护,必要时采取管制措施。

  (8)城投集团加强对隧桥设施和高速公路的巡查检查,在公安和交通部门指导下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

  (9)机场集团协调两大机场做好相关区域的巡查检查,动态发布航班调整信息,及时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

  (10)有关部门、专家要求和提示的其他应急措施。

  (二)Ⅱ级应急响应(橙色)

  1.应急响应标准:市应急局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和更新调整情况,同步启动(或变更、或终止) Ⅱ级应急响应行动。

  2.Ⅱ级响应行动措施

  (1)市应急局发布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提示,密切关注气象变化,加强对全市大雾天气应对工作的指导协调,并及时报告有关情况。

  (2)各区及本市有关委办局根据职责分工、部门应急预案和响应工作提示,及时落实各项保障工作,视情采取必要的安全管控措施,随时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准备。

  (3)各专业抢险队伍进入应急处置状态,备足抢险物资,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4)各媒体及时刊播有关预警信息,宣传防范应对知识,提醒市民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3.Ⅱ级响应工作提示

  (1)各有关单位进一步强化值班值守,密切监视气象变化,迅速落实各项应对措施。

  (2)各媒体、各重要交通设施显示屏发布有关预警信息和应对提示,提醒市民和出行车辆注意安全避险。

  (3)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大雾天气的监测预报,及时更新和调整气象预警信息。

  (4)公安部门在Ⅲ级响应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道路交通秩序维护,对受大雾影响的市内道路、快速路、高速公路、过江隧桥视情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协助有关部门对轮渡、机场、轨交及长途客运区域做好治安秩序维护等工作。

  (5)交通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本市交通行业的监督指导,动态更新各类信息,指导协调相关单位落实安全管控措施。

  (6)教育、体育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本市学校、体育场所的监督指导,协调相关单位视情减少户外活动或采取必要的安全管控措施。

  (7)海事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水上船只通行的秩序维护,对受大雾影响的区域采取管制措施。

  (8)城投集团进一步加强对隧桥设施和高速公路的巡查检查,在公安和交通部门指导下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

  (9)机场集团协调两大机场做好相关区域的巡查检查,及时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动态发布航班调整信息,及时做好滞留旅客的安置工作。

  (10)有关部门、专家要求和提示的其他应急措施。

  (三)Ⅰ级应急响应(红色)

  1.应急响应标准:市应急局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和更新调整情况,同步启动(或变更、或终止) Ⅰ级应急响应行动。

  2.Ⅰ级响应行动措施

  (1)市应急局发布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提示,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面加强对全市大雾天气应对工作的指导协调,并及时报告有关情况。

  (2)各区及本市有关委办局根据职责分工、部门应急预案和响应工作提示,迅速落实各项防范应对措施,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险情,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各专业抢险队伍立即进入应急抢险状态,及时调运抢险物资,组织力量迅速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4)各媒体及时刊播有关预警信息,宣传防范应对知识,提醒市民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3.Ⅰ级响应工作提示

  (1)各有关单位进一步强化值班值守,密切监视气象变化,迅速落实各项应对措施,全力做好大雾天气的防范工作。

  (2)各媒体、各重要交通设施显示屏发布有关预警信息和应对提示,提醒市民和出行车辆注意安全避险。

  (3)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大雾天气的监测预报,及时更新和调整气象预警信息。

  (4)公安部门在Ⅱ级响应工作基础上,加强对市内主干道、城市快速路、过江隧桥、高速公路以及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区域的视频巡逻及指挥,组织警力做好上述区域的交通疏导工作;根据本市及相邻省市高速公路关闭情况,会同交通部门视情采取交通管制和安全管控措施;协助有关部门对轮渡、机场、轨交及长途客运区域进一步做好治安秩序维护等工作。

  (5)交通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本市交通行业的监督指导,动态更新各类信息,指导协调相关单位采取进一步安全管控和交通保障措施。

  (6)教育、体育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本市学校、体育场所的监督指导,协调相关单位落实户外活动安全管控措施,视情暂停户外活动。

  (7)海事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水上船只通行的秩序维护,对受大雾影响的区域采取进一步管制措施。

  (8)城投集团进一步加强对隧桥设施和高速公路的巡查检查和应急处置,在公安和交通部门指导下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

  (9)机场集团协调两大机场做好相关区域的巡查检查,及时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动态发布航班调整信息,及时做好滞留旅客的安置工作。

  (10)有关部门、专家要求和提示的其他应急措施。

  五、其他事项

  (一)大雾天气响应行动范围涵盖本市16个行政区。

  (二)设有气象部门的部分行政区,可根据辖区气象预警信息和全市应急响应等级,结合本辖区实际,视情决定启动(或变更或终止)本辖区应急响应的等级;但在全市应急响应维持时,如确需终止本辖区应急响应行动或降低应急响应等级,须报市应急局备案。

  (三)应急部门要密切关注气象预通报、突发灾害性天气、局部灾情、分区预警响应,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通过启动“应急响应”和发布“工作提示”等方式,作出专项应急部署。

  (四)各有关单位应结合行业特点、区域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应急响应措施落实到位。

  (五)本规范所称响应行动,由本市有关单位和各区应急局组织和实施。

  (六)本规范由市应急局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同地区相关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2025年度本市特种设备证后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2025年度本市特种设备证后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核技术利用分类分级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印发2025年度上海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重点工作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排水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管理办法
上海市建设工程材料管理条例(2024年修订)
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2024年修订)
同专业相关
关于印发《湛江市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名单(2024年版)》的通知
湛江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湛江市2025年度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名单》的通知
湛江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布湛江市2025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的通告
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新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余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深圳市环评与排污许可协同审批办事指引》的通知
关于公布《东莞市2025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的通知
同行业相关
关于印发《湛江市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名单(2024年版)》的通知
湛江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湛江市2025年度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名单》的通知
湛江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布湛江市2025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的通告
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新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余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清远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规定
宁夏回族自治区绿色建筑发展条例(2025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