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EHS平台! 设为首页 收藏
EHS中国 法规首页 福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

福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

收藏

下载法规

我要纠错

条款摘要

资料来自公开网络,仅提供网友学习讨论使用

原文版权归原版权人拥有

发文字号:榕政综〔2014〕27号

颁布部门:福州市人民政府

法律效力:地方政府规章

应用分类:大气污染类

颁布日期:2014-01-27生效日期:2014-01-27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现将《福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州市人民政府
  2014年1月27日

福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

  为持续改善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根据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及《福建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闽政〔2014〕1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配合、区域协作与属地管理相协调、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同步,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力争到2017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巩固和提升,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4%以上,其中: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永泰县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至57微克/立方米以下,闽清县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以下。

  二、重点工作

  (一)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

  1.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全面整治城市燃煤小锅炉。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建设。到2017年,除必要保留的以外,各县(市)区建成区、大气污染源头敏感区、大气聚集敏感区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重油、渣油锅炉及直接燃用未加工生物质锅炉,禁止新建每小时20蒸吨以下的燃煤、重油、渣油锅炉及直接燃用未加工生物质锅炉;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10蒸吨以下的燃煤、重油、渣油锅炉及直接燃用未加工生物质锅炉。

  淘汰分散型工业燃煤锅炉。在化工、印染、造纸、制药等产业集聚区,通过集中建设热电联产机组或大型集中供热设施或实施清洁燃料替代工程,逐步淘汰分散燃煤锅炉。到2015年,基本淘汰工业园区内燃煤锅炉,予以保留的集中供热区域内的燃煤锅炉必须按规范建设投运除尘、脱硫和脱硝设施,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新建建筑陶瓷业项目原则上要使用天然气,闽清建陶业至2014年基本完成清洁能源替代、2015年全面完成。长乐印染集中区、福清江阴经济开发区集中供热工程2015年全面完成。

  深化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加强燃煤电厂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公用燃煤电厂综合脱硫效率应达到95%以上;钢铁烧结机、球团竖炉应全部建成投运脱硫设施或实施提效技改,综合脱硫效率达到80%以上;有色冶炼窑炉、玻璃生产线应进一步规范脱硫设施运行,综合脱硫效率达到80%以上。

  持续开展氮氧化物污染防治。燃煤电厂应进一步提高脱硝效率和投运率,综合脱硝效率达到70%以上,氮氧化物稳定达标排放,尚未全部建成脱硝设施的要按规定时限建成投运,无法稳定达标的必须实施低氮燃烧改造。福耀集团等玻璃企业生产线应规范运行管理,综合脱硝效率达到70%以上且氮氧化物排放稳定达到《平板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453-2011)要求。

  强化工业烟粉尘治理。燃煤发电机组严格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配套高效除尘设施;钢铁行业现役烧结(球团)设备机头应于2014年底前完成除尘设施升级改造,并稳定达到颗粒物排放的行业标准。燃煤工业锅炉、工业炉窑、水泥企业破碎机、磨机、包装机、烘干机、冷却机、水泥仓及其它通风设备均应安装高效除尘设备,确保颗粒物达标排放。

  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按照国家部署,在包装印刷、表面涂装、石化、有机化工等行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石化企业应全面推行“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改造。有机化工行业企业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生产工序要在密闭空间或设备中实施,产生的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净化效率应不低于90%。包装印刷业烘干车间应安装吸附设备回收有机溶剂,车间有机废气净化效率应达到90%以上。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推进青口投资区汽车制造与维修行业、马尾、连江等地区造船厂等船舶制造业表面涂装工艺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控制,全面提高水性、高固份、粉末、紫化光固化涂料等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的使用比例,汽车制造企业的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2014年底完成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治理,在成品油码头积极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并要求达标运行。

  2.深化面源污染治理

  综合整治城市扬尘。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建立由建设、房管、市容管理、环保、园林等部门组成的协调机构,开展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加强监督管理。积极创建扬尘污染控制区,并不断扩大扬尘污染控制区面积。

  强化施工和拆迁工地扬尘监管。建委、房管、环保以及相关部门应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和房屋拆迁现场的扬尘监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和拆迁。施工现场和拆迁现场应采取围挡、喷淋等切实有效的压尘措施,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现场道路及材料加工区应进行地面硬化。建委、市容管理、交通运输管理等相关部门分别加强道路施工、城市道路临时挖掘占用施工、公路施工的扬尘监管,施工现场必须采取压尘措施。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应加强对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的推广应用,除必要情况外禁止在各县(市)区建成区内现场搅拌砂浆和混凝土。

  控制城市道路扬尘污染。到2014年底前所有渣土运输车辆全部采取密闭措施,并全部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加强渣土运输车辆监督管理,所有渣土运输车辆出场上路前必须清洗,并对重点路段的渣土运输车辆实施全面监控。推行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提高机械化清扫率,增加城市道路冲洗保洁频次,切实降低道路积尘负荷。

  推进堆场扬尘综合治理。加强露天堆场的扬尘监管,要求所有露天堆放的煤堆、料堆场2015年底前全部采取覆盖或建设自动喷淋装置等防风抑尘设施,电厂、港口的大型煤堆、料堆应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并与属地扬尘视频监控平台联网;加强煤堆、料堆的监督管理,对违反以上规定的予以处理处罚。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应结合城市发展,推行城市及周边绿化建设,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地规模,努力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增强环境自净能力。

  严格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规划、环保、市容管理、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应加强规划审批及日常监督管理,严厉查处餐饮业油烟污染行为。城区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均应使用清洁能源,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定期清洗,保证油烟净化装置正常有效运行,禁止向人行通道、河道、地下排水管网排放油烟;严禁无油烟净化设施露天烧烤。

  强化生物质焚烧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置管理,严禁城市及周边地区违规露天焚烧清扫废物、园林废物、建筑废弃物、农作物秸杆等生物质,严厉查处垃圾露天焚烧行为。市容管理部门应加强城乡垃圾清运管理,增加城乡结合部垃圾转运站数量及覆盖面,街、乡(镇)政府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禁止垃圾随意露天堆放,杜绝垃圾露天焚烧现象。林业部门应推广不炼山造林技术,逐步取消炼山造林。

  3.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

  加强城市交通规划管理。交通、规划等相关部门要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规划,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科学设置机动车单行道,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结合公交车、地铁站点网络就近设置公共自行车站点,将公共自行车站点覆盖范围扩大到城区三环,构建低碳生活圈,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倡导和鼓励绿色出行,加强步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建设,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道并提高建设标准,在城市主干道优先考虑设置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隔离带,形成通畅的非机动车通行网络。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综合采用政策、经济等措施,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

  提升燃油品质。商贸部门要推动油品升级工作。全市所有加油站2014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家第四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油;2015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符合国家第四阶段标准的车用柴油;2017年底前,全面供应符合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油、柴油。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强油品质量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要求车用油品的行为,全面保障油品质量。商贸、规划部门要加快柴油车车用尿素供应体系建设统一规划,推进配套尿素加注站建设,2015年底前全面建成尿素加注网络。

  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采取逐步扩大划定禁行区域、经济补偿等方式,逐步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对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逾期不办理注销登记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公告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作废,并加强路面巡查。公安部门应对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一律强制报废,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手续;逾期不办理注销登记的,强制注销档案,并公告牌证作废。市交通委要在2015年底前,全面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公安部门要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到2017年底,基本淘汰黄标车。

  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环保、经委、质监、公安、工商等部门要联合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环保不达标车辆行为。加强在用机动车年度检验,对不达标车辆不得发放环保合格标志。全面实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划定并逐步扩大非“绿标车”限行范围。到2015年底,市区至少20%的主城区不得通行非“绿标车”。严格机动车转入限制,对污染物排放水平达不到国Ⅳ排放标准和机动车环保车型核准目录规定,或者在用车尾气检测不合格的车辆,以及使用年限距强制报废年限不足一年的机动车,不得转入福州地区;摩托车、微型载客汽车、中型(含)以上载客汽车及所有载货汽车和挂车禁止转入。研究缩短公交车、出租车强制报废年限,鼓励出租车每年更换高效尾气净化装置。开展工程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的污染控制。

  加快推进低速汽车升级换代。质监、经委、环保部门应不断提高低速汽车(三轮汽车、低速货车)节能环保要求,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相关产业和产品技术升级换代。自2017年起,新生产的低速货车执行与轻型载货车同等的节能与排放标准。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天然气加气站、充电站、充电桩配套设施建设。公交、环卫等行业和政府机关要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公安、财政等部门应采取直接上牌、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个人购买。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发改、经委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严控高污染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新、改、扩建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制定符合当地功能定位、严于国家要求的产业准入目录。海关应依法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经委部门应牵头明确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按照《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采取经济、技术、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至2014年底,全面完成“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争取在2015年底前超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县(市)区,严格控制国家、省、市安排的投资项目,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2016年至2017年,结合产业发展实施和空气质量改善方案,制定范围更宽、标准更高的落后产能淘汰政策,再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经委部门应牵头对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制定综合整改方案,实施分类治理。

  3.压缩过剩产能。环保、经委、安监部门要加大环保、能耗、安全执法处罚力度,建立以节能环保标准促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过剩产能退出的机制。

  发挥优强企业对行业发展的主导作用,通过跨地区、跨所有制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过剩产能压缩。发改、经贸等部门严禁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4.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发改、经委等部门要认真清理违规在建项目,分类妥善处理各类违规项目,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

  (三)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1.强化科技研发和推广。科技部门应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重点支持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等技术的研发,支持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发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研发机制,推动重大节能减排技术联合攻关。

  2.重点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经委、环保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积极推进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行业清洁生产,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督促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到2017年底,力争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行业排污强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经委部门应牵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动钢铁工业窑炉、高炉实施废物协同处置。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再制造,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改造升级,实施产业链链接延伸、物料闭路循环、能源梯级利用、水的循环利用等项目建设,逐步将一批有条件的省级园区打造提升为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推进华闽再生资源产业园、福建海西再生资源产业园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监督和督促示范基地严格按照国家批复的实施方案开展项目建设工作。

  4.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经委部门应牵头制定有关鼓励政策,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着力把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要求有效转化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促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的创新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大幅增加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龙头企业。

  (四)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1.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耗煤项目要实行煤炭减量替代。

  2.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加大天然气供应与利用,加快海西天然气二期及中石油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管网、福清LNG接收站项目建设,到2015年,输气管道达400公里左右,全市天然气用量达25.7万吨。

  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新增天然气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或用于替代燃煤;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高效利用项目,限制发展天然气化工项目;有序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原则上不再新建天然气发电项目。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电,稳步推进福清核电建设,到2017年运行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

  继续推进陆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和管理,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波浪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促进天然气、光伏等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

  3.推进煤炭洁净高效利用。扩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逐步由城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至2015年,除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以外的县(市)区要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扩大至建成区的80%以上,禁止民用蜂窝煤进入禁煤区。

  4.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经委、发改部门应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协同物价部门,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省级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

  建委、房管部门应大力发展绿色建筑,2014年起,全市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大型公共建筑(指建筑面积2万m2以上的公共建筑)、10万m2以上的住宅小区以及市财政性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技术和装备。

  (五)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1.调整产业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认真执行《福建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闽政〔2013〕56号),统筹考虑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大气环流特征、资源禀赋,结合城市产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合理确定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加强对各类产业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2.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发改、经委、环保部门严格执行国家节能环保准入门槛。

  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符合总量控制要求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

  全市新建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项目,实行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各县(市)区建成区、大气污染源头敏感区、大气聚集敏感区新建项目实行区域内现役源2倍削减量替代,其他地区新建项目实行1.5倍削减量替代。

  全市新建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企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要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现有企业要根据国家标准要求按时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市政府可根据环境质量改善的需要,扩大特别排放限值实施的范围。

  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备案,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有关单位不得供电、供水。

  3.优化空间布局。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强化城市空间管制要求和绿地控制要求,规范各类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城、新区设立和布局,禁止随意调整和修改城市规划,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研究开展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试点工作。

  石化、冶金等产业应选择大气扩散条件好、远离城镇发展区、生态环境敏感度不高、排水条件较理想的沿海地区布局。内陆山区的钢铁、建材等行业以调整结构、技术升级为主,逐步引导产业向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发展。

  结合化解过剩产能、节能减排和企业兼并重组,有序推进位于城市主城区的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到2017年基本完成。

  三、保障措施

  (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1.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财政、税务、经委、环保等部门应全面落实“合同能源管理”的财税优惠政策,完善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推行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建设、运行一体化特许经营。完善绿色信贷和绿色证券政策,将企业环境信息纳入征信系统,严格限制环境违法企业贷款和上市融资。

  环保部门牵头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

  2.完善价格税收政策。物价部门严格执行国家脱硫、脱硝、除尘电价政策;逐步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成品油油品质量升级加价政策;研究制定机动车尾气简易工况法检测收费政策。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对国家明确要求需要重点治理的污染物,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研究制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不在国家规定范围内的污染因子排污费征收标准。

  经委部门要在重点用能行业开展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能效、质量、效益、环保、综合利用、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对标,根据综合对标考核评优情况实行奖优罚劣的综合对标差别电价。

  环保部门要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做到应收尽收。

  税务部门应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两高”行业产品消费税、出口退税政策和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配合推进煤炭等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使用专用设备或建设环境保护项目的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3.加大政策资金引导。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要对涉及民生的“煤改气”项目、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轻型载货车替代低速货车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给予引导性资金支持。要将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建设及其运行和监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在环境执法到位、价格机制理顺的基础上,财政部门应统筹整合主要污染物减排等专项,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对重点区域、重点治理项目按治理成效实施“以奖代补”。

  (二)健全规章制度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

  1.完善规章制度。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健全总量控制、排污许可、机动车污染防治、应急预警、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

  2.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快实施省政府批转的《福建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3-2015年)》(闽政〔2013〕41号)。加强各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在仪器设备、业务用房、人员配备上予以保障。进一步完善大气背景值监测站、建设大气区域站和城市超级站;推进市、县(市)区两级环境监察执法能力、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完善机构和人员编制建设。

  做好市级空气质量新标准的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各县(市)区于2014年开始公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控能力建设。环保部门全面加强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在线监测能力建设,按期完成年度新增国、省控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安装联网任务,并实现各级监控中心联网。

  3.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环保部门牵头推进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严厉查处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超标超总量排污、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对偷排偷放、屡查屡犯的违法企业,要依法停产关闭。对涉嫌环境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落实执法责任,对监督缺位、执法不力、徇私枉法等行为,监察机关要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4.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市环保局要牵头在当地主要媒体及时发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

  各级环保部门和企业要主动公开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企业污染物排放、治污设施运行情况等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涉及群众利益的建设项目,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严格执行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

  (三)建立协作机制,统筹环境治理

  1.分解目标任务。市人民政府将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企业。将可吸入颗粒物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构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每年初对各县(市)区上年度治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2015年进行中期评估,并依据评估情况调整治理任务;2017年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终期考核。考核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2.加强责任追究。对未通过年度考核的,由环保部门会同组织部门、监察机关等部门约谈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相应负责人,提出整改意见,予以督促。

  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未能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的,以及干预、伪造监测数据和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监察机关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环保部门要对有关地区和企业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

  (四)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

  1.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加快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会商制度,加强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并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到2015年底,福州市要建成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

  2.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福州市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实行政府主要负责人负责制。市环保局应牵头在建立大气污染源清单的基础上,参照《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环办函〔2013〕504号),于2014年3月前完成福州市市级应急预案编制,并通过演练和应对实践修改完善。各县(市)区应于2014年6月前制定和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向社会公布。福州市市级应急预案应当与各县(市)区应急预案统筹衔接,重点强调组织、协调和联防联动内容。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专项设施方案,包括企业限产停产方案、机动车限行方案、扬尘控制方案、气象干预方案、停办大型户外活动方案以及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停止户外活动和停课方案等。企事业单位要将应对重污染天气的相关内容纳入本单位突发环境应急预案。

  3.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重污染天气出现时,各级政府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收集、研判相关信息,根据事态发展,增加和强化相关措施;组织对专项实施方案中的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增加空气质量信息和预警信息发布频次,方便公众了解污染现状和采取应急措施。市环保部门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将辖区重污染天气出现原因、污染程度、污染方位、已采取的措施等内容书面报送省环境保护厅。

  (五)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责任,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

  1.明确地方政府统领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大气环境质量负总责,要根据我市总体部署及控制目标,制定各自辖区的实施细则,确定工作重点任务和年度控制指标,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并向社会公开。

  2.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力量、统一行动,形成大气污染防治的强大合力。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的投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相关工作。

  3.强化企业施治。企业是大气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要按照环保规范要求,加强内部管理,增加投入,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治理技术,确保达标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要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接受社会监督。

  4.广泛动员社会参与。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知识。加强大气环境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公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全社会树立起“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共同改善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防治任务繁重艰巨。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坚定信心、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按照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实际、狠抓落实,确保如期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同地区相关
福州市消防条例
福州市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2024年修订)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州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2023年更新)》的通知
福州市供销社关于印发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福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福州市危险废物收集改革试点布局方案的通知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州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福州市市场监管局关于集中开展电梯事故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同专业相关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2024年修订)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24年修订)
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衢州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通知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通知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
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的通知
金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金华市辐射事故应急预案(2024年修订)(试行)的通知
同行业相关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2024年修订)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24年修订)
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衢州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通知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通知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
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的通知
金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金华市辐射事故应急预案(2024年修订)(试行)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