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珠海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卫生健康局反映。
目 录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2
一、“十三五”时期重大成就 2
(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2
(二)服务能级持续提升 4
(三)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 6
(四)珠澳合作不断深入 10
表1 珠海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13
二、“十四五”时期的形势与挑战 14
(一)面临的主要形势 14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15
第二部分 总体要求 16
一、指导思想 16
二、基本原则 16
三、发展定位 19
四、发展目标 20
表2 珠海市“十四五”时期卫生与健康主要发展指标 24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25
一、全面推进健康珠海建设 25
二、打造整合型服务体系 26
三、完善传染病防控体系与机制 30
四、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 32
五、强化公共卫生服务 36
六、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38
七、加快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41
八、鼓励卫生健康科技创新 43
九、提升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 45
十、打造智慧卫生健康服务 48
十一、构建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 50
十二、促进珠澳卫生健康事业深度协同和推进珠港有效合作 51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52
一、加强组织领导 52
二、完善政策支撑 53
三、优化法治环境 53
四、强化督导评价 54
珠海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发展和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珠海2030”规划》编制本规划,重点明确“十四五”时期珠海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定位、发展目标,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任务,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规划,是全面推进健康珠海建设、增进市民健康福祉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珠海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重大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和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实施“健康珠海”发展战略和公共卫生重大政策,有效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考验,取得了抗击疫情重大阶段性成果。“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完成,全市居民人口期望寿命83.05岁,比2015年提高了0.27岁,分别高于全国(77.3岁)和广东省(78.4岁)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为6.12/10万,婴儿死亡率1.9‰,基本控制在全国(17.8 /10万和5.4‰)平均水平以下,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成就。
(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公共卫生安全防线更加牢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践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抗疫精神,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体制,提高抵御重大疫情风险能力,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实现“零感染”。不到一个月时间实现本土确诊病例清零,一个月之内建成国内首个永久结构应急医院,一个月之内推出全市新冠疫情防控信息平台,一周之内成立6个区级疾控中心,率先实现全市发热门诊(诊室)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紧急组建援鄂医疗队,1538名医护人员主动请战,3批56名医护人员逆行出征,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以超常之举防控疫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更加健全。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三级网络,实现疾控体制机制建设新突破。传染病监测、预警和疫情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覆盖所有镇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建设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和卫生应急体系,持续推进卫生应急“一体两翼”建设。推进医防融合,有31家医疗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传染病防控区域合作,建立与香港、澳门传染病疫情定期通报、会商机制。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健全精神卫生管理服务体系,加强精神心理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医师精神科转岗培训,推进市第三人民医院新址建设及精神病司法鉴定所成立,开通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重点人群健康得到有效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为89.96%,免疫规划管理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妇幼安全和健康服务不断完善,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23.21‰左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职业健康体检机构实现全市覆盖,具有珠海特色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得到省充分肯定。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实施,高栏港区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基层食品安全示范区。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夯实。全面推行“院长进社区、专家下基层、医院进企业”,完成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十五分钟医疗服务圈”。聚焦医联体建设和医养结合,大力打造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积极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加快老年医疗、护理等资源配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做实,全市共建立350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居民签约率47.11%,重点人群签约率78.27%。
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实施市级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推进珠海市中医药师承项目,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管理机制、经费保障、人才培养等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全市投入中医药基础建设经费近13亿元,全面完成三级医院、区级医院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网络建设;全面落实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中医馆建设,提供30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项目;全面实现公立中医医院康复科创建成为省级重点(特色)专科。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骨伤科被认定为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8个单位列为全省“十三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和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侨立中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和二甲中医医院。疫情期间中医药全程、全面介入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发挥了独特作用。
(二)服务能级持续提升
医疗资源实现良性增长。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医院病床4.58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27人,注册护士3.84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指标分别为:4.48张、2.44人、2.97人)。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呈现质的跨越,着力医养结合、专科助建等特色发展,通过提增社会效益有效拓宽发展空间。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卓有成效,市人民医院医技康复楼和横琴分院、中大五院外科大楼、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外科楼、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市慢病中心以及区级医疗机构改扩建项目先后投入使用。
卫生高地建设成效凸显。市域内患者住院率97.3%,全省排名第三,远高于全省94.8%平均水平,珠海居民看病就医基本就地解决,群众就医获得感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引进高层次卫生团队,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发展成绩斐然,共获评省级重点专科(特色专科)10个,包括3个广东省高水平重点专科。评选市级重点专科28个。市人民医院、中大五院获评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院DRG能力指数等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全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8个、卫生院12个、村卫生站130个、门诊部178个、诊所345个、卫生所、医务室115个。实施珠海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三年计划(2016-2018年),启动基层卫生人才填洼计划培训项目。推动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能力提升。
卫生信息化建设提质增速。建成覆盖全市卫生信息网络及数据中心,并通过国家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乙等”测评,是国内较早通过该测评的地级市之一。启动卫生健康信息便民“五个一”行动,开展智慧医疗便民服务平台、智慧卫生健康一体化项目建设。2019年5家医院挂牌上线互联网医院,11家“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提供上门服务,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医院海岛基地。“健康珠海”APP及微信公众号上线发布,功能覆盖就医全流程,注册人数近7.2万人,电子健康码注册人数近270万人。
健康城市建设成效显著。2016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38个“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试点城市。2019年入选全国19个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2018年顺利通过第四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15个、省卫生村150条,覆盖率达100%。
(三)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
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创新。整合公共卫生、医疗卫生、职业安全健康等职责,设立6支综合执法支队。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和执法全过程记录和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卫生法治体系日趋完善,全面开展“七五”普法,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开展市政务信息共享、政务服务全城通办工作和“一证通办”“全城通办”“零跑腿”工作,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卫生综合执法机制不断完善,全市卫生综合执法覆盖率92.83%,平安医院建设持续推进。
卫生投入机制更加完善。卫生投入持续加大,2016年至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累计安排医疗卫生经费支出超150亿元,2016-2020年年均增长21%。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的投入,“十三五”期间市财政安排各区农村卫生服务中心运行经费7300万元。建立公立医院补偿长效机制,实施《珠海市市属公立医院改革政府投入政策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驻珠公立医院发展的实施意见》,对驻珠公立医院的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与市属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同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补偿机制。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从2016年的每人每年400元提高到2020年每人每年620元(高于广东省标准70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共16.23亿元,全市年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均等化标准从2015年的40元增长到2020年的74元,年均增幅达24%。
分级诊疗制度有效推动。明确高血压等18个常见病种的分级诊疗流程,推行使用市分级诊疗信息平台管理系统双向转诊,有效推动分级诊疗落地。2019年在全省7个试点城市中率先启动城市医联体建设,积极推进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试点建设,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一体化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建立以三级公立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多种形式医联体和以二级公立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区医联体,三级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组建珠海市人民医院海岛分院,建成集紧急救援、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远程医疗等为一体的海岛医联体新模式。全面推进老年慢病医养医联体项目建设,先行先试新型老年慢病医疗保健养老服务体系,全市21家养老机构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公立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出台《珠海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行动方案》,全面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现市属公立医院人员招聘分级分类管理。健全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报告、第三方审计和信息公开制度,实行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应用DRG系统,加强医院绩效管理和医疗费用的管控,促进医疗服务能力、学科建设、医疗效率、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提升。组织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工作,市人民医院、中大五院分别通过五级和四级评审。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开展患者安全管理年活动,实施慢性病长期处方、日间手术等便民惠民措施。
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创新。全市参保213.31万人,较2015年底增长了54.55万人,增幅34.4%。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稳步提升(67%~76%之间),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不低于90%,明显高于2020年目标值(稳定在75%左右)。医疗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升,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2019年实施附加补充医疗保险“大爱无疆”项目,完善医疗救助办法,积极引入慈善捐赠,构建了保障充分、更趋健全的“基本医保+补充医保+附加补充医保+医疗救助+慈善捐赠”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深化门诊统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2016 年实施“两病”分级诊疗,“两病”下沉到社区管理,2018年将家庭医生签约、三师团队服务签约和门诊统筹签约工作进行整合,有效促进社区医疗机构体系的建设,加快推动实现强基层的医改目标。推进三医联动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成效显著。
基本药物制度更加优化。实施《珠海市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联动会商机制工作规则》,财政、工信、卫生、市场监管、医保等八部门建立协同监测机制,确保临床药品供应。优化医疗机构短缺药品管理和使用,健全药品监测网络和信息直报系统,制定短缺药目录清单并实行动态调整。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优先配备使用。全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国家基药配备占比和使用金额占比整体达标。建立优先使用激励约束机制,医保部门出台医保支付标准,落实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和风险分担相关政策,引导公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鼓励各区将考核结果与基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的拨付挂钩。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实行慢性病长期处方服务,将12种疾病纳入慢性病门诊长期处方管理范围。积极引导民营社区医疗机构参与药品集中采购,有利于切实降低药品费用。
(四)珠澳合作不断深入
疫情防控联动机制更加健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珠澳建立起双向信息通报、救援协助和医疗资源调配等联防联控机制,每日相互通报疫情动态、防控措施、口岸通关、紧急事件处置等工作信息。不定期召开珠澳疫情联防联控工作会议,研究解决两地防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需协调解决的事项。联合开展疫情风险研判,针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时间节点及时组织专家开展珠澳两地疫情风险评估,提出防控措施建议。加快推进粤澳两地人员正常往来,全力推动珠澳两地同城化防控疫情,为澳门复工复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医疗服务同城化有力推进。在医疗资源共享、人才互动、医保联通上探索建立新机制,提升澳门居民来珠海看病就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服务澳门居民26万余人次/年。简化手续,便利港澳医务人员在珠执业,首批53名澳门医生“入驻”市人民医院横琴医院坐诊,4家港澳企业在珠海举办独(合)资医疗机构,横琴首家由澳门执业医师开设的诊所注册开业。进一步优化医保制度,实现参加珠海基本医疗保险的1.08万澳门居民享受就医市民待遇。市人民医院牵头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介入医学联盟”和“粤港澳大湾区介入医师联盟”,并与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共建直属第一附属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澳门科技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
卫生人才联合培育再创佳绩。充分利用珠澳两地医疗人才教育资源,搭建人才联合培养平台。澳门镜湖医院与市人民医院建立联合培训基地,探索“双导师”“双查房”专家、专科医生的双聘制度,开创珠澳医护跨境执业新模式。市人民医院作为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护理学的临床实习基地,联合培养护理专才、养老专业人才和临床带教老师。中大五院与镜湖医院重点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并提供住院医生和专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澳门中医药学会会长石崇荣在市人民医院设名医工作室。
科研协作创新机制不断完善。探索提出珠澳两地临床新理念,切实提高两地基础医疗质量和临床诊疗水平。探索“一专家一院校多机构搭建平台”的合作模式。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学科带头作用,充分发挥澳门科技大学科研优势,推动我市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在不同研究领域的深入合作,建立药物作用靶点与分子影像、风湿与免疫相关疾病和“澳门科技大学临床教研中心”等联合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心脏研究院、“珠澳妇儿心理研究实习基地”“珠澳中医药协作创新基地”等研究平台相继落户珠海。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及澳门城市大学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与澳门大学王春明团队建立合作项目获广东省科技厅“海外名师”立项。
健康产业协同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横琴自贸区的优势,扩大珠澳卫生健康领域合作,推动珠澳健康产业协同发展。依托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合作建设国医馆养生中心瑞莲庄(横琴)主题度假酒店项目以及“粤澳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心”。粤澳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心首个医疗机构制剂——益气甘露颗粒通过备案审批,并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表1 珠海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二、“十四五”时期的形势与挑战
(一)面临的主要形势
从国际国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珠海情况看,双循环战略、“四区叠加”等战略红利、政策红利、区位红利、窗口红利将集中释放。全市经济社会将进入转型发展窗口期、跨越发展关键期、破局突围攻坚期。卫生健康发展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稳步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加快建设、“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不断丰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等重大战略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大湾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提出建设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加强高水平医院、医学学科群和重点专科建设,推进与港澳建立紧密型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探索建立珠澳医疗转诊制度的目标,为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数字经济正在为医疗产业的变革和升级注入新动能,为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弯道超车提供了技术便利。“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推进健康珠海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从行动到观念全面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关键期,是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重要阶段,是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契机。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严峻,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增加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迫切要求提升公共卫生安全防控能力;医疗卫生资源结构性供需矛盾,疾病谱的变化和信息技术发展,迫切要求加快卫生健康体制机制创新;生育率持续下降、出生性别比偏高、老龄化进程加快,迫切要求加快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打造与珠海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卫生健康服务和保障体系。
第二部分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牢牢把握“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的工作总抓手,抢抓“四区”叠加的历史发展机遇,对标卫生健康事业国际化、现代化要求,以满足珠海人口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为导向,着眼于产业发展的健康支撑、交通提升的医疗便利、城市跨越的功能配套、民生为要的具体体现,推动“健康珠海”建设提格、提升、提质、提容、提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让市民少得病、少得大病、健康长寿,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为主线,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顶天立地。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高水平医院建设,不断做强以介入诊疗、传染病救治、急危重症救治、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特大疾病等为核心的优势临床专科群,提升高水平医院辐射能力;深入实施临床专科精准对口扶持行动,以高水平医院带动补齐区级医院、西部医院临床专科发展短板,提升全市医疗服务整体能力,打造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普惠性。高水平医院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创建区域医学中心取得重大进展,临床重点专科群特色突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医防协同、医养结合、平战结合、上下联动、整合型的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坚持强中补短。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布局,分类制订配置标准,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基层治未病和康复能力建设。保障中医、中西医结合等医疗机构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医在慢性病诊疗和康复领域的作用,促进中西医共同发展。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防范化解疫情等重大健康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面夯实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为建成宜居健康极点城市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坚持智慧融合。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卫生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智能化和信息化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赋能作用大幅提升,推进医工融合、医卫融合、医养融合,既做产业第一的服务者、保障者,又做产业第一的推动者、实践者,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积极探索与澳门在卫生健康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进一步深入珠澳“医疗同质”“教学融合”“科研协同”“产业互促”“健康共建”“文化交融”六大板块融合发展,打造珠澳极点医疗健康共同体。珠澳医疗转诊制度实现重大突破,两地卫生人才流动和培育成效显著,科研创新合作的成果不断涌现,澳门居民在珠海就业就医更为便利,高端卫生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实现两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双提升”。
坚持改革推进。学习“三明经验”,强势推进“三医联动”。坚持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公益性导向,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维护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把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贯穿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全过程和各领域,围绕制约卫生健康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安全性和可及性,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实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定位
健康行动新标杆。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全面推进健康珠海建设与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全力推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制度体系,成为全国健康城市新标杆,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服务体系新格局。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加速推动大健康、大融合理念引领,以大健康为主体,以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行动的体制机制,打造医防协同、医养结合、平急互补、中西医并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整合型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开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服务能力新高地。坚持高位推动,高规格研究部署卫生健康工作。以“建高地、强基层、保健康”为主线,建立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主体,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医疗科研体系,推动珠澳医学研究所和中医药研究院建立,全力提升湾区城市医疗卫生服务能级,力争珠海卫生健康发展指数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高标准区域医疗高地。
公卫安全新模式。着眼于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防控、医疗救治、物资保障和应急管理,通过完善监测预警、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织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网络,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专业化、素质化和现代化能力,确保监测预警、专防专控和精密智控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和救治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新引擎。主动顺应科技和产业变革大趋势,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挑战,推动健康服务和保障体系转型发展,提升医学科技创新策源力,加快医学科技创新协作,协同打造国家或大湾区的优势学科群,联合推进重大疾病科研项目攻关,持续增强城市健康服务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跨境合作新典范。立足澳门所需,发挥珠海所能,通过“医疗同质”“教学融合”“科研协同”“产业互促”“健康共建”“文化交融”六大板块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珠澳卫生健康领域协同发展,构建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珠澳极点医疗健康共同体。积极推动与香港医疗卫生界的联系与合作,力争在人才培养、科研协作、医疗救治、产业共建等方面取得新成效,成为大湾区卫生健康跨境合作、“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的典范。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成高水平的医疗救治服务体系,高质量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高标准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高效能的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珠澳卫生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珠澳极点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显著增强。珠港合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定位相匹配、满足居民健康需要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打造成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挥辐射作用、在珠江口西岸发挥引领作用、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卫生健康高地。
卫生健康服务更为优质高效。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增长潜力充分释放。到2025年,高水平医院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创建区域医学中心取得重大进展,临床重点专科群特色突出,智能化和信息化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赋能作用大幅提升,优质社会资本举办有规模的医疗机构成效显著,医防协同、医养结合、平战结合、上下联动、整合型的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更为全面深入。全面学习“三明医改”经验,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巩固提高医保统筹层次,推广远程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支持社会力量办医。全面激发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活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医保对医药服务的激励约束作用。
区域卫生健康发展更为协调均衡。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补齐卫生健康发展短板,实现“区区有三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健康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形成城市乡村、东部西部、陆地海岛区域功能互补,珠澳两地卫生健康事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卫生健康治理效能更为优化显著。持续推动高质量党建提质增效,以完善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卫生健康治理特别是基层卫生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疫情等重大健康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为建成宜居健康极点城市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珠澳卫生健康合作更为紧密广泛。办好两所澳门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加强珠澳两地卫生健康领域全方位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珠澳两地“医疗同质”“教学融合”“科研协同”“产业互促”“健康共建”“文化交融”六大板块融合发展,打造珠澳极点医疗健康共同体。到2025年,建立珠澳紧密型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珠澳医疗转诊制度实现重大突破,两地卫生人才流动和培育成效显著,卫生健康科研创新合作的成果不断涌现,澳门居民在珠海就业就医更为便利,高端卫生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实现两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双提升”。
居民健康水平提升更为持续稳步。以持续增长的人口规模为健康需求导向,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以人的全生命周期为主线,对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阶段进行连续的健康管理和服务,对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综合治理。市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发达国家水平,力求实现少得病、少得大病、健康长寿的目标。
表2 珠海市“十四五”时期卫生与健康主要发展指标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健康珠海建设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构建多方参与新格局。坚持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各部门、各行业在健康领域的沟通协作,有效发挥公共政策对公众健康的导向作用,将健康生态融入城乡规划、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的全过程,促进人居生态环境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建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长效机制,创新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依托高校,建立健康城市研究基地,探索建立健康公益诉讼制度,强化影响健康责任追究,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制定和实施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真正实现健康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深化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健康珠海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重点抓好城乡垃圾和污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处置新机制、新模式,带动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提升。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推进智能化病媒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到2025年,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达到国家B级标准。加快推进健康珠海建设,着力推动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培育健康人群、打造健康文化、构建健康社会,分步实施《健康珠海行动五年计划(2021-2025年)》,持续开展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以点带面”加快健康细胞建设。到2025年,实现全市100%的镇建成健康镇,50%的村建成健康村,建成100个健康社区、健康单位等健康“细胞”示范点。
二、打造整合型服务体系
全力建设医联体,助力服务体系整合。结合珠海实际探索医联体建设路径,按照“统筹规划、分区包段、防治结合、行业监管”的原则,网格化布局医联体,推进区域内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优化,建立基于支付和价格政策的利益共享机制,完善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利用5G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医联体内顺畅的转诊机制和分工协作机制,组建一批特色专科联盟,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医联体服务从“以医院为重点”向“以基层为重点”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
坚持“顶天立地”,建设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为目标,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未来5年时间,将市人民医院建设成为集医教产研为一体的集团化区域卫生健康高地,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级专科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提速建设高水平医院,打造集医教产研为一体的综合型临床研究型大型三甲医院,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级专科区域医疗中心;整合和发挥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医疗资源优势,将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建设成为珠海一流、服务珠江口西岸的三甲综合医院,成为珠海西部医疗高地和龙头医院。将市妇幼保健院打造成为与珠海城市定位相匹配、辐射港澳的高水平区域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将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建设成为现代化、高水平、智慧型的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将市口腔医院建设成为智能化、自动化、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三级甲等口腔医院。鼓励二级医院转型为专科医院,进一步健全肿瘤、儿科、心脑血管、胸科、骨科、糖尿病、精神卫生、口腔、耳鼻咽喉、眼科等专科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推进精准医学等新医疗模式的发展与应用,深入推广多学科诊疗、临床路径等成熟医疗模式的应用。到2025年,三级医院C、D型病例(复杂疑难、危重病例)比例和三级、四级手术占比争取达到70%。“十四五”期间,争取获评3-5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0-1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20-3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技术水平较高、各具特色的重点专科群,提升我市医疗服务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
鼓励社会办医,完善多元化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动形成供给主体多元竞争格局。逐步放开护理院、中医门诊部、专科门诊部和诊所设置规划限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医院和安宁疗护机构。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和连锁经营,支持发展集医药、医疗、商业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业集团。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完善和落实促进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的政策措施。扩大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签约服务,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分工协作、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推进分级诊疗,提供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多途径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整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运行模式创新。以三级医院为核心,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分工协作和竞争相结合的医疗服务新格局。推进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和双向转诊,完善分级诊疗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诊疗一康复一长期护理连续服务模式。全面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探索将基本康复服务纳入个性化签约范围以及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医防融合、综合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通过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综合评价与全面监管机制、医保支付、价格调控等便民惠民措施,促进形成合理就医新秩序,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到2025年,全市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高于省的目标要求。
促进医养结合,增加医养资源有效供给。建立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增加医养康养结合服务供给,合理规划、建设和改造医养结合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将医养结合机构内设的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促进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深度融合,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养老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实施社区(乡镇)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满足社区老年常见病诊疗、康复、安宁疗护等健康需求。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和各类主体服务供给,加强医养结合信息化支撑。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开展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创建活动。
强化综合监管,全面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加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医疗服务要素准入、医疗机构设置、医疗机构运行、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公共卫生、行业秩序和健康产业等方面的全过程、全行业、全要素综合监管,完善落实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机制,健全能力共建、信息共享、相互衔接、协同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建立健全信用监管、依法联合惩戒机制,推进综合监管结果协同运用。加强公立医院综合监管,推动监管方式向协同监管、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转变,推动信息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医疗、医药、医保信息互联互通。加强“互联网+监管”,充分发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作用,推进智慧化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实现对所有医疗机构门诊、住院诊疗行为和费用开展全程监控和智能审核。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实施封闭公共场所、职业尘毒危害、医疗机构放射、学校采光照明、生活饮用水、餐具饮具集中消毒等10类在线监控工程。探索建立对健康产业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包容、审慎、有效的智慧监管机制。
三、完善传染病防控体系与机制
构建传染病疾病精准防控体系,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加强传染病报告管理,强化传染病监测预警,提高预防控制能力。建立健全市、区、镇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化珠港澳公共卫生联动合作,建立珠港澳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跨区域联合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居民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预警体系,逐年扩大急性传染病的监测病种和覆盖面,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突出抓好重点环节、重点场所、重点人群传染病防控。建立精准疾控机制,精准研判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构建精准预测、精准预防、精准干预工作机制。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联防联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建设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具备移动 P2 快速检测能力,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和伦理管理。
强化传染病联防联控,促进医防协同。完善重大疾病和传染病联防联控制度,落实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单位主体责任、个人社会责任,强化部门间以及与香港、澳门的协调配合,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作密切、优势互补的联防联控机制。全市二、三级医疗机构和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落实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开展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以及院内传染病控制、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进一步加大综合医院感染病区标准化建设、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及分级医疗点防控能力建设扶持力度。保障基层传染病防控人员队伍稳定,强化专业培训和点对点指导,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多发传染病的处置能力和对新发、重大传染病的预警和甄别能力。
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根据国家、省改革政策,结合珠海实际,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优化疾控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置,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医师制度。进一步优化市、区两级疾控机构的职责和功能定位,推进建设省级高水平疾控中心,实施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配足配齐区级疾控中心人员队伍。统筹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四方力量,打破区域界限,建立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四位一体”的疾控体系,形成基本能力各区必备、优势能力区域互补、应急能力整体统筹的全市一盘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模式。
健全口岸疾病防控体系,保障国门公卫安全。构筑国门公卫安全防护网,落实基于源头防控、境内外联防联控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风险管控机制,完善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和各类重大传染病监测控制机制,提高风险识别与应急处置能力,主动预防、控制和应对境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
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加强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推动妇幼健康文化建设,推进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大力推进母婴设施和科学育儿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区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保障母婴安全,倡导优生优育,向孕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孕产期全程服务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加强产科建设,提升妇幼保健技术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医疗急救能力,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基本免费服务制度,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儿童出生缺陷疾病诊断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加大对宫颈癌和乳腺癌的防控,加强更年期、老年期妇女健康管理服务,进一步加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等母婴传播工作。到2025年,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以下和8/10万以下,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维护儿童青少年健康发育。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实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教、环境营造、健康促进、心理关爱、能力提升、体系完善等六项行动。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强化中小学校卫生与健康管理,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质量建设,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持续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发布制度。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家、校、医三方联动,选择儿童生长重要节点进行针对性健康检查和保健知识普及,预防控制“小眼镜”“小烂牙”“小胖墩”等问题。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范围,实施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行动计划。加强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常见病诊治和转诊能力,将儿童家庭作为基层全科医生、家庭医生重点签约对象。增加全科医生在儿科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加强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提高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改善儿童营养,加强儿童口腔卫生和用眼卫生。开展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到2025年,12岁儿童患龋齿率控制在20%以内。
提升家庭生育养育意愿和能力。完善三孩生育配套政策,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强化全员人口统计职责,持续开展人口出生监测和生育形势研判。加强优生优育服务,推进母婴设施建设,适度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扶助政策,逐步构建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关怀长效机制。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推进示范性托育机构建设,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不少于5.5个,每个镇街至少建成1家具有示范效应的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保障老年人口健康。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强老年健康管理,实施重点疾病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强化运动等非医疗健康干预和心理健康服务。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和二级以上康复医院开设老年康复科,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工作,推进医疗机构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推进国家老年人心理关爱试点项目落实,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开展生命教育,扩大安宁疗护试点范围,积极落实安宁疗护政策,促进安宁疗护事业发展。强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和中医药健康管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提高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和健康管理率。
关注人群心理卫生。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重点人群、特殊人群、职业人群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关爱服务。开展人群心理健康监测,持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策略。建立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热线服务机制,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机制。规范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完善精神心理卫生防治管理体系,加强市、区两级精神心理卫生专业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与人才培训帮扶制度,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专业转介机制,推进三级防控网络和防治能力建设。开设市民心理健康学校,加强全民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到2025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5%,失眠障碍、抑郁症和焦虑障碍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
优化残疾人健康服务。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加强对致残疾病及其它致残因素的防控。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全覆盖。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等。
推进职业健康保护。强化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深化源头预防,改善工作场所劳动条件。推动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管理,加强“健康企业”建设和开展“职业健康达人”活动。持续开展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专项治理。按照监管任务与监管力量相匹配的原则,加强职业卫生执法队伍和协管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市、区两级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支撑机构职业病防治与危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依托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职业病诊断救治康复网络。大力开展职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持续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等活动,不断提升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知识知晓率。到2025年,各区至少确定1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大幅度下降;重点行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
五、强化公共卫生服务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基层综合改革,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建立区级医院辐射带动镇卫生院、镇卫生院支持带动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机制。引导三级医院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加大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力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整体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探索家庭医生有偿签约服务,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量”到“质”的转变。到2025年,基本建成十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较2020年增长30%,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人。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一些区域特征强、涉及对象广、干预效果好、成本效益高的项目纳入服务范围,提高项目服务水平和质量。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和拓展服务内容,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与健康服务均等化。
创新基层医防融合模式。改革创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健全分级诊疗、家庭医生团队和“三师”(全科医师、公卫医师、护师)团队服务体系建设,形成科学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监管机制和补偿激励机制,真正让基层医疗机构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推进国家基层高血压医防融合试点工作,整合推进公共卫生、健康素养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项目,探索建立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深度融合机制,实现“公卫实、医防融”。发挥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特色,建立预防传染病的“治未病”服务规范与标准,推进多医疗机构、多领域协同促进“治未病”理念在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推广与应用。
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开展慢性病早期筛查及干预等专项行动,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规范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巩固“医防融合”脑卒中预防与救治体系。加强癌症防治,推广癌症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健全死因监测和癌症登记报告制度,完善癌症患者的康复指导、疼痛管理、长期护理、营养和心理支持等。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危险因素控制,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40岁及以上人群体检检测肺功能。加强糖尿病高危人群、重点人群早期筛查与干预治疗,鼓励病人定期开展血糖自我监测。完善慢性病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降低患者就医负担。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诊治能力建设,健全家庭医生团队和“三师”团队服务体系,落实慢性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规范。到2025年,实现国家慢病示范区全覆盖,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六、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强化应急管理法治保障。实施《珠海经济特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订系列配套预案和规范,规范各级政府及部门履行日常及应急状态下的职责,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坚持预防为主、分类指导、快速响应、落实责任的常态化防控原则,健全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突出抓好重点环节、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疫情防控。压实疫情防控四方责任,落实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单位主体责任、个人社会责任,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作密切、优势互补的联防联控机制,完善部门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完善传染病监测哨点布局和信息直报系统,同时在口岸、重点交通场站、学校、社区和农村等场所建立监测哨点,形成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智慧化监测预警系统平台。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方式,提高评估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通过公共卫生疫情直报系统、医院发热门诊观察、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药品零售、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大数据监测,实时动态关注居民健康变化情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建立“社区健康网格”,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卫生应急网络。建立伤害综合监测体系,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
强化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卫生应急快速反应指挥机制和决策系统,打造立体化全覆盖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及时有效处置能力。建立 “平战结合” 机制,推进分层级、分区域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加强海岛和西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成以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紧急医学救援站点为网底,综合性医院或三级医院紧急医学救援站点为支撑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推动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异地新建或异地改建,推动直属急救分站设置。按照500万服务人口规模配套院前急救基础设施,科学合理规划院前急救基础设施用地。到2025年,全面建立起覆盖全市、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救治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全省前列,建成“十五分钟急救医疗服务圈”。
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建立全市卫生应急物资储备需求动态清单目录及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分配和调配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强化医疗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依托,成立公共卫生应急防控物资保障中心,实现平战结合。医疗机构配足配齐急救、抢救等仪器设备,做好医用耗材、防护装备、消毒用品等储备工作,建立物资储备清单,实行物资设备动态储备,物资药品储备量应满足医疗机构30天满负荷运转需求。完善卫生应急车辆和车载设备配置,增加应急指挥、救援、检测、消杀等业务专用车配置,满足重大疫情发生时病例转运、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样检测、标本运输和应急处置等业务的需要。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
普及全民急救知识教育。推动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加强学生、公共场所执行公务相关人员等群体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具备急救能力人员数量。探索在会展中心、公共运动场所、旅游景点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建立现场急救站点,实施一键呼叫,公共化部署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实现第一时间对心脏骤停者进行急救,减少紧急突发猝死事件的发生。到2025年,全市居民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达到70%以上,中学生基本掌握心肺复苏术(CPR)等急救知识。
加强珠港澳应急和疾病防控联动。推进珠港澳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和卫生应急机制建立。完善与港澳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定期通报机制,以及涉及两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风险隐患信息的及时通报机制。推进大湾区城市群定期传染病疫情防控会商机制,建立起疫情处置的联动与支援机制。统筹做好大型活动卫生应急保障工作和反恐怖卫生应急工作。到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合作更加紧密。
七、加快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实施基层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推进全科医生培训、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在岗医师学历教育,加快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补齐基层短板。推进妇产科、儿科、精神科、病理科、老年医学科、康复科和信息化、健康管理、健康宣传、心理咨询、养老护理等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补齐专科短板。完善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和双向交流机制,支持西部及海岛全科医生到东部进修培训。到2025年,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名以上。
加快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贯彻实施“珠海英才计划”以及《珠海市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实施办法》,加强卫生健康领域高层次人才发展规划,实施“名院长培养工程、名医培养工程、名专科培育工程、名医院建设工程”等“四名”工程,面向国内外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医疗卫生领军人才,支持高层次人才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积极选派卫生领域的专业人才、博士、博士后人才到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知名医疗卫生机构进修深造或开展科技和学术交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西岸医学人才高地。到2025年,引进(培育)1-2名院士、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10名广东医学领军人才,博士学历医学人才达1000名。
完善卫生健康人才培育。创新方式方法,系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创新牵头工作和人才培育专项工作。推进市卫生学校升格为珠海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加强对公共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加大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知识培训。大力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强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省和市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名中医传承培训工作制度。借助省属医院及高等院校附属医院丰富的名医资源及成熟的师承模式,到2025年,建设3个国医大师、6个全国名老中医、15-20个省级名中医、20个市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加强卫生管理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卫生管理干部培训项目,着力培养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后备干部,提高卫生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优化管理流程,促进人才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打造专业化复合型干部队伍。
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推动市属公立医院实行员额制管理,创新员额制管理人员职称评价机制,分层分类科学制定评价标准。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持续建立健全以实践能力业绩为导向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制度。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拓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经费渠道,优化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结构,健全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
八、鼓励卫生健康科技创新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学科专科高地。组建珠海市医学科学研究院和中医药研究院,打造“国内知名、省内领先”的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学科和专科群,提升医院的软实力。制订全市重点学科和专科发展规划,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建立扶持和奖励机制、提高临床诊疗和科研教学能力等方式,聚焦疑难病、地方病、多发病,组建市介入医学研究所、市转化医学研究院、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市老年病研究所、市公共卫生研究所、市母婴健康研究所。面向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医药卫生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推动原创性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和新策略等的产出。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到2025年,力争打造1个国家区域医学中心,1个省级区域医学中心,2个国家区域学科医学分中心,力争获得2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50-10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及市级科研课题立项不少于100项。
大力开展实验室平台建设。建立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的区域性实验室检验检定中心,整合全市和湾区资源。积极与国内外(境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设立联合办学项目、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共建博士点、硕士点,充分发挥实验室分析检测、科技攻关“双核”作用,建设国家或省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每年确定2-5个方向进行重点研究,采取分批、滚动形式培育预备项目,确保有能力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任务。
完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完善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行业特点、协同高效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明确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完善联动机制,加速构建各类创新主体协同高效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良性互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激励制度,实施适宜技术推广行动计划。发展医学前沿诊断技术,加强慢病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突破,推动创新药物开发,增强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九、提升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建设成为立足珠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覆盖珠江口西岸城市群的高水平中医医院,推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成为立足拱北、辐射澳门、服务基层的高水平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推进斗门区侨立中医院创建三级中医院,支持香洲区第二人民医院向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型,推进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参与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加强各类中医药学会、协会等中医药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引导中医医疗机构规范有序和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医联体中医药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加强中医药人才体系支撑,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途径,创新中医药师承培训和人才引进制度,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健全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健全以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斗门区侨立中医院和市、区各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立预防传染病“治未病”服务规范与标准,将中医治未病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推动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开展基于大样本调研的全市居民体质和中医疾病谱研究,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到2025年,100%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规范的中医“治未病”服务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100%的农村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6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100%的区(功能区)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提升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医院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能力,重点扶持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加大对省级中医临床重点(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单位的支持,继续加强市级重点专科建设。健全非中医类医院中西医联合会诊、联合查房、联合制定诊疗方案等制度,推进中西医结合、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形成区域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机制,中西医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疾病防治常态化工作机制。完善中医药特色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支持三级中医医院建设中医慢病管理中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医康复室。发挥中医在养老和安宁疗护中的优势,探索建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新模式。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作用,完善中医药参与突发传染病防治应急处置机制。到 2025年,力争建设5个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特色)专科、20个省重点(特色)专科 、25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
深化大湾区中医药领域合作。宣传推广岭南中医药文化,积极打造珠海中医药文化传承品牌。依托大湾区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背景和文化基础,发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以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为平台,推动珠澳两地在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养生保健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搭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政策和技术交流平台,推进粤港澳中医药政策与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大力争取国家、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等落户横琴,联合澳门打造国际中药材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定价中心和国际中药质量标准中心、检测中心。
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与规律的科研管理及评价体系。加强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协同合作,推动设立广东省中医科学院珠海分院。推动医疗机构中药剂共享和研发转化。支持中医优势病种防治技术、中医药大数据、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中药现代化等领域科研创新。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联合攻关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炼推广一批常见病、慢性病及特色病中医诊疗方案。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方药研究推广,依托广东省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药筛选评价中心建设珠海市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药筛选评价中心和推广基地。全力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加快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的,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中医药产业集聚区。
推动中医药文化蓬勃发展。持续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开展中医药文化基地和科普基地建设,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文化教育基地,1-2个省级文化教育基地,每区打造至少1个市级文化教育基地。对标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发挥澳门特区旅游产业及珠海市宜居城市优势,推动健康、旅游、养老等深度融合,推动横琴、万山、斗门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打造中医药生态旅游基地,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高端服务产业,把珠海建设成为中医药旅游高地。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
十、打造智慧卫生健康服务
完善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打造全省领先的“珠卫一号”智慧信息服务综合平台,有效整合珠海区域医疗“一卡通”系统、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市直部门信息共享系统、区域医疗影像信息系统等于一体,优化完善“健康珠海”APP和微信公众号,实现健康码一码服务、医疗卫生健康管理一平台的目标,建立完善的卫生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以智能化和信息化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赋能作用大幅提升。推进全民健康信息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全民健康信息的规范管理,完善规范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安全保护机制。到2025年,建成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业务全流程、中西医并重的珠海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及“互联网+”健康应用。结合“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医疗服务模式建设。建立涵盖规划、建设、应用、维护、评价以及人才队伍等在内较为完善的卫生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分级医养数据及应用管理中心和以区块链、5G、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区域云平台。深化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行业治理、个人健康管理等业务的融合应用,发展智慧健康服务新业态。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实现临床治疗数据规范化管理,强化患者隐私保护。
构建市区两级互联网医院融合体系。建立以市级主导的、以三甲医院为主体、其他医疗机构积极参与的,主要服务珠海市民及覆盖旅游、卫生、防疫等领域的市区级互联网医院融合体系,利用5G、医联体平台、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市民在家就医、看病不排队、解决看病停车难、远程问诊、康养慢病数字化监护等多种功能。构建完善远程医疗协作体系,实现远程诊断、治疗和咨询,补齐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短板。推进智能数据集成平台、医学大数据分析平台、智能辅助诊断平台、物联网基础架构、医患一体化协作平台、药品物流服务平台及互联网接入平台的开发部署,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
建立重大疫情监测和预警智慧网络。加强区域卫生健康监督信息中心建设,将智慧卫生健康监督纳入卫生健康新基建。加强互联网+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构建“医疗数据推送、公卫业务管理、社区随访干预”三位一体业务协同的信息化应用模式,实现以疾病监测为中心向以症状、行为和健康监测为中心转变。基于新冠肺炎等疫情防控需求,构建市区全覆盖的疫情自动监控报告体系,将新型病原体检测技术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网络化、实时化、自动化的疫情监控直报系统,保证第一手数据联网、第一时间上报,形成不留一处死角的疫情智慧监控“天网”。进一步拓展“远程流调”“远程诊疗”“智慧医疗”“大数据+AI”等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加速疫情调查处置,优化精准治疗方案,全面实施联防联控。
十一、构建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
促进健康服务业规模发展。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管理等健康管理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和月子中心。大力发展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完善健康医疗旅游行业标准、规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旅游地。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引入国际高端医疗品牌,打造医疗卫生高地。到2025年,基本建立覆盖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一批包括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保险等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大力扶持医药产业发展。加强医药技术创新。依托现有政策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和产业基础,把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科学发展、示范引领、参与全球经济中高端竞争的优势产业。以化学药、生物药、现代中医药、高端制剂、中高端医疗器械、介入类高值耗材、“医药养”大健康产业等为发展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加强产学研结合,完善医药科技、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医药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实施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重点支持生物技术产业、现代医药产业(包括制药产业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创新项目,支持生物医药领域技术攻关和应用,支持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和引进新项目,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研制新药、医疗器械,增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
十二、促进珠澳卫生健康事业深度协同和推进珠港有效合作
开创珠澳港合作新局面。以合作区为总牵引,推动珠澳深度合作,促进与澳门、香港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为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把珠澳融合和珠海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全力支持服务合作区建设,引领珠澳合作。实施好港澳居民在珠发展的便利措施,建立完善定期沟通联络机制,促进三地在医学人才和学术交流等卫生健康领域合作深入开展。
探索澳门居民便利就医新模式。充分发挥珠澳各医疗卫生领域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尊重自主自愿,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探索将澳门新街坊内医疗机构纳入我市医联体建设,推动大湾区医疗专科联盟发展,配合国家、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澳门居民在珠海便利就医。鼓励澳门具有合法执业资格的注册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来珠短期执业;鼓励澳门服务提供主体按规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珠海,特别是横琴,设置医疗机构。
推动建立紧密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探索建立珠澳港救护车、体液样本、器官组织等三地口岸快速通关机制,建立完善三地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互通机制,探索在指定公立医院开展跨境转诊合作试点,加强预警和应对准备,推动建立传染病疫情联防联控、紧急医学救援联动机制。
共同推动医疗科研创新。发挥三地优势充分互补,利用珠海发展空间、产业基础以及港澳资本优势、科研成果和国际化平台,联手搭建跨区域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卫生健康国际论坛。鼓励医疗卫生行业间科研人员、医护人员的交流,支持珠澳港三地医疗卫生行业协同创新,共同攻关三地发展的医疗卫生重大课题。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健康珠海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组织协调作用,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合力推进规划落地实施。各区要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将规划主要指标、具体项目、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纳入重点工作安排,制定年度执行计划,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同联动,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二、完善政策支撑
发挥重要政策保障作用,加强市级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统筹财力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本规划提出的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在财政性资金、土地指标等方面予以优先投向,引导金融要素资源向重大卫生战略、重点卫生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和发展短板倾斜。全面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开展卫生投入绩效评估,完善投入机制。强化重大项目支撑作用,在卫生健康的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三、优化法治环境
充分利用我市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势,结合我市医疗卫生实际需求,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立法项目。实施《珠海经济特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完善卫生健康政策法规体系,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定期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加强承接机构能力建设。推动依法行政、依法行医,加快依法办事进程,构建有利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加强对重大卫生健康政策、重大战略部署、重大突发事件的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树立卫生健康行业良好形象,营造卫生健康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督导评价
建立健全定期监测评估机制,制定监测评估方案,将规划目标与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分解为可量化、可考核的年度计划指标,明确完成目标的方法和举措。认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年度监测以及中期、终期评估,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附件
珠海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总投资(亿元)
建设年限
基本情况
1
市人民医院北二区建设项目
9.99
2020-2023
项目占地面积8152.12㎡,总建筑面积66157㎡,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1657㎡,地下建筑面积24500㎡。拟建设一个包含400张病床、24间手术室、60床ICU病床,具有教学科研功能的综合医疗中心。
2
市口腔医院吉大门诊部改造项目
0.45
2020-2021
市口腔医院拟进行改造装修的吉莲路2号口腔医院门诊部(建筑面积6491㎡)是作为未来珠海市口腔医院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新建口腔医院项目原规划为约30000㎡,按照分两步走的方式逐步完善新的市口腔医院的建设工作。吉大门诊部占地面积:2943.22㎡;总建筑面积:6491.95㎡,其中地下394.6㎡,地上6097.35㎡;总牙床数:56张;项目总投资4554.79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2515.43万元;二类费用305.36万元;不可预见费297.98万元;设备及信息化工程费1436.02万元。
3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改扩建工程项目
9.56
2020-2024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现状总建筑面积65254.94m2,在编床位800张,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9500.18m2,地下建筑面积5754.76m2。本期改扩建后总建筑面积约132826m2,病床共 1200张,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08266m2,地下建筑面积24560m2。新建部分建筑面积为73542m2,其中地上54660 m2、地下18882m2,包括临床综合楼69282m2、感染病区2500m2、液氧站120m2、污水处理及垃圾站房200m2、柴油发电机房250m2、变配电站300 m2、旧医技楼加建890 m2。功能改造面积为1104m2,其中在第二住院楼地下改造出水泵房及消防水池480m2、中心供应室300m2,室外连廊改造324m2。
4
市人民医院工会大楼
改造项目
1.09
2020-2021
本项目为市工会移交给市人民医院的已有建筑,共12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约9200㎡,其中地上约8300㎡,地上约900㎡,改造后可增加约300张床位。工程涉及到结构加固,外立面,水暖电改造,增加电梯,发电机组,变配电变压器,污水处理,医气工程等。改造后成立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口腔门诊、暨南大学介入医学诊疗院
5
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一期项目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旧院区加固改造工程)
1.15
2020-2022
对旧院区门诊1号楼、门诊2号楼、东楼(原医技楼)、南楼(原住院部)、西楼(原辅助楼)共四栋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16543㎡。工程投资总额约8291万元,其中:工程费约698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约692万元、基本预备费约614万元。
6
市中心血站设施设备
更新改造项目
0.22
2020-2021
1.建设智能化血库;2.设备和车辆购置:2台大容量低温离心机、1台实验室酶免检测设备、1套全自动血液细菌培养监测系统、采血混合仪35台、1台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1辆采血车、1辆送血车;3.开展血液去除白细胞项;4.建设7个街头固定献血点;5.电梯升级改造。
7
市人民医院主体综合楼项目
16.97
2021-2025
全面补足市人民医院医疗七项用房及其他用房,涉及医疗七项用房中的六项,包括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等;涉及其他用房教学用房、医学科研、中间实验动物室、健康体检、单列用房等五项;室外配套工程包括地下市政交通工程、公共地下车库工程、室外园林绿化等。
8
市生物安全P3实验室及疾病预防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1.91
2021-2023
在市疾控中心现有预留建设用地上建设珠海市生物安全P3实验室及基本预防能力提升工程,本次新建总建筑面积控制在8299㎡,其中地上面积控制在3537㎡左右,地下室一次性建设完成,面积约4762㎡。改建疾控中心原有用房约2100㎡。地上预留用地北侧部分用于后期建设公共卫生研究院。功能布局和指标应该结合整块用地统一考虑。其他配套设施包括道路、消防、供配电、弱电系统、污水处理、给排水、空调通风等系统。珠海市生物安全P3实验室及疾病预防能力提升工程需要投入建设资金总投资约19182万元,其中建安费用5773万元;专项建设费用5838万元,建设工程其他费用(二类费用)1424万元;不可预见费576万元,设备费用4971万元,信息化系统专项费用600万元。
9
珠海医药健康职业学院
建设项目
17.80
2021-2024
项目占地800亩(约53.3万㎡),建设面积约29万㎡(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26万㎡,地下建筑面积约3万㎡),办学规模约1万人,逐步构建与大湾区经济社会水平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人才队伍。预计总投资约17.8亿元。
10
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二期项目)
16.67
2022-2026
二期项目: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二期)
(1)由珠海市政府出资5亿元,委派香洲区政府力争于2022年年底前完成对原卫健局家属楼(门牌号:吉大景乐路53号)、原工业集团家属楼(门牌号:吉大景乐路59号)、珠光电子大厦(门牌号:吉大景乐路55号)、西南磁学研究所大楼(门牌号:吉大景乐路61号)的征拆工作。
(2)2025年底前,完成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二期)建设并投入使用。中医院项目(二期)总建筑面积84999.67㎡,其中地上建筑面积65452.73㎡,地下建筑面积19546.94㎡,建筑高度99.9m。拟新建一栋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中心大楼,地上25层,地下3层,可增加床位300张。
11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珠澳转化医学中心及珠澳转化医学研究院建设项目
13.88
2022-2025
本项目拟建于中大五院原肿瘤中心区域,规划总建筑面积101575.91㎡,其中地上建筑面积88037.79㎡,主体建筑为一栋高层建筑,分为A座(珠澳转化医学中心)和B座(珠澳转化医学研究院),其中A座主要建设有临床诊疗平台(包括临床试验基地、临床治疗平台、医技应用平台),B座主要建设内容为基础研究平台和区域共享平台。地下建筑面积为13538.12㎡,主要建筑内容为人防地下室、设备用房等。本项目设计床位共1000张,其中,肿瘤标准病床700张,研究型病床300张,以医疗综合体的形式呈现。配套建设景观、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等公共配套设施。
12
遵医五院三期项目
9.97
2022-2025
遵医五院三期建设初步预算建筑面积108500㎡,床位数800床,项目总投资99708.12万元。其中,工程费用65462.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7089.39万元,预备费5091.23万元,设备购置及信息化工程费21885万元。
13
市妇幼保健院柠溪院区
提质扩容建设工程
16.87
2022-2025
项目总用地面积27784.9㎡,新建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18364㎡(含3000㎡架空层及连廊、6000㎡地下排洪渠及高压走廊),其中新建地上总建筑面积71906㎡(含架空层3000㎡),地下车库兼人防建筑面积约46458㎡(含排洪渠及高压走廊6000㎡),共设置床位800张(含现有床位400张)。项目建设投资估算为168656.17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105519.52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9164.72万元;基本预备费11468.42万元;周转费用1768万元;医疗设备30000万元;基本设备及家具(开办费)4000万元;信息化工程6735.50万元。
14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改造工程(二期)
5
2022-2025
第二期建设内容为现有住院楼室内整体改造,改造面积约18657m2,由综合住院部改造为行政科研教学功能;第二住院楼首层信息机房扩建,面积约1423m2;新建信息化工程以及相关医疗等配套设备、办公家具的投入,扩建地下停车场等。总投资约5亿元。
15
市人民医院香山国际医学中心项目
9.99
2022-2025
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香山国际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研究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含老年医学科研、办公、远程医疗、会议求教等),老年康养中心,周边山体改造以及具有森林康复功能的山体公园等。项目总建筑面积37779㎡,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9779㎡,地下室建筑面积8000㎡。其地上建筑面积由以下三项组成:珠海市人民医院新建香山国际医学中心8272㎡,老年医学研究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包括老年医学科研、办公、远程医疗、会议示教等,建筑面积15635㎡,老年康养中心建筑面积5872㎡,以上三项合计地上建筑面积为29779㎡。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99190.59万元。其中,工程建设投资47890.59万元(建安费用38016.46万元,建设其他费用5520.44万元,预备费4353.69万元);医疗设备费15000万元;医疗信息化费用1500万元;物流系统3000万元;开办费3000万元;征地拆迁费28800万元。
合计
1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