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不能以发展之名纵容污染
从山东宁阳到江苏滨海,再到安徽池州,几个地方的铅污染阴影都与一个名叫“超威电池”的企业联系在一起。本报最近曾连续刊发报道,试图厘清一个个被污染村庄背后的真相。 我们的记者非常辛苦、非常职业化的努力,换回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各种信息的碎片集中在一起,将事情的轮廓基本勾勒了出来。当然,记者的努力在试图揭示真相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种种的矛盾、无奈与辛酸。 诸多的矛盾与无奈,凸显出的正是当下中国许多地方的真实情形——在经济发展的背后,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糟糕的是,这是一个早已被人们认识到的问题,却仍然缺少明晰的解决方案,或者说,虽有方案却缺少解决问题的真诚意愿。相似的问题,在不同的地方持续上演,毫无止步的意思。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污染的蔓延正在慢慢结出恶果。 问题的关键在哪里?这一点不难回答: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口号之下,只顾上马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且对企业在治污方面的作为明显监管不够;二是相关企业,盲目奉行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并不顾及负外部效应,或只把社会责任的概念挂在嘴上,并不真正付诸行动;三是基层民众,其利益博弈能力远远不足,最终成为各类污染事故的主要受害者。 这些年来,我们见多了一些地方急于上马项目却疏于监管、环境监测往往走过场的现象。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官员甚至明知新项目开工会导致污染问题,也装聋作哑,在相关企业出了问题之后,也是急于包庇,而非依法作出处理。极端的时候,个别地方的行政、司法机构还会抵制甚至打击各种监督力量合法、合理的监督。显然,对于地方主事者来说,这不是一种对民众、时代,以及对历史负责的做法。 我们愿意相信,有些地方官员发展地方经济的心情很急迫,改变民众穷日子的愿望很真切,也并不单纯是只顾个人的政绩与升迁。不过,无论他们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只是为财政创造了税收,或只是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给一部分民众的身体造成了终身的伤害乃至致命的伤害,或是严重污染了一个地方的土地与天空,这样的发展(其实,只能说是增长,而不是发展),是代价沉痛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增长。 我们能够理解,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里,为了改变一个地方过于贫穷的面貌,付出一些环境代价确属无奈。但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实行30多年之后,在整个国家已经明确必须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念之后,当我们这片土地已然无法承受更多的环境代价之时,类似“超威电池”这样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更为明晰的回答。在青山绿水与浓烟滚滚之间,如果不能必然选择前者,那么至少也要有一个平衡的方案,要确保一条底线才行。 一个地方政府的努力,为的是民众能够得到更有幸福感、更有尊严的生活。GDP不一定代表幸福感,就业人数与财政税收的上升也不一定意味着幸福感,民众被强制拆迁或是遭受污染之痛却难以得到合理的补偿,更不会有幸福感。幸福感源自绿色的发展,源自有尊严的发展,源自生活于一方土地上的民众在遭遇困难之后却能够坚信未来。 同时,一些当事企业必须作出自省,必须学会在法治的框架下谋求企业的发展。如果一个企业只顾病态地追求利润,而无视公共利益,这样的企业注定不可能走得很远。遗憾的是,在一些时候,我们看到了个别企业嘴上一套,行动上又是一套——嘴上念叨着社会责任与民生利益,行动上却是连起码的法律法规也不遵守。一旦出了问题,不是以正确的态度面对问题,不是积极地提出方案作出整改,而往往是以一种“灭火”的态度或求助于地方政府,或通过小恩小惠企图“搞定”监督力量。须知,一个两个负面报道或许可以摆平,但在朗朗乾坤之下,又如何能够蒙住民众的千万双眼睛? 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不能再沿袭过度透支资源与环境的老路,不能再借着发展的名义纵容污染。为官者也好,经商者也好,如果心中没有这样的信念,那么将很有可能留下人生的败笔,也将辜负对时代的起码责任。 |
后一篇: 面对环境污染事件 找谁要赔偿?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