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坚守安全高效方向
日本大地震造成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我国核电站开发建设再次引起热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16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听取应对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有关情况汇报,会议决定,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同时要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 “高效发展核电”已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核能占中国能源产量的比重将从1%左右增至5%。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写明,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为8600万千瓦。但前提是核安全,核安全是核电事业的生命线,这是不变的真理。 三要素保安全 中国核工业集团对在役的8台机组运行监测表明:运行核电站附近海域潮位没有明显变化,本次日本地震海啸,对中核集团运行核电机组没有造成任何影响,目前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未出现异常。 中核集团所属的已经投运的秦山核电站、秦山二期、三期核电站、田湾核电站以及正在建设的浙江三门、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海南昌江核电等工程,在厂址选择和设计阶段充分考虑预防地震、海啸、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因素,设置了可有效抗防巨浪的防浪海堤。核电站的安全分析报告(包括对自然灾害的预防设计等)均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局严格的评审。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网刊部主任汪兆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可不必“谈核色变”, 中国核电站建设“门槛”比世界平均水平还要高。核电站的设计建设考虑到经济性,都按照千年一遇自然灾害的标准进行,但此次日本发生的地震是人类历史的第一大地震,里氏9级加上地震伴生的大海啸,这是人类历史的巨大灾难。 汪兆富说,我国核电站的安全是有保障的,首先,选址安全。核电站选址一方面必须选择在人烟稀少远离大城市的地方;另一方面又必须满足工程建设的自然条件,如所选的地点必须有大量水源,用来带走电站排出的余热;必须有良好的大气扩散条件,使电站排出的带有放射性的气体能容易消散等等。 日本是个岛国,可选择的核电站建设地点有限,此外日本属于地震多发国家,发展核电有许多不利的因素;而中国幅员辽阔,可供选择的安全的核电站建设地点比较多,不可能选在地震断裂带,而且建在稳定的基岩上,抗震和防洪标准更高,这些标准受到国家核安全局的严格监控。 其次,技术安全。我国核电站建设在设计之初选择的是压水堆技术路线,日本核电站选择的技术是压水堆和沸水堆两种,此次发生爆炸的核电站采用的是沸水堆。沸水堆和压水堆都是利用普通水做慢催化和冷催化剂,压水堆内水压很高,达到大气压的150倍,水在堆内温度升高的很快但不沸腾,流到蒸汽发生器来为另一个循环中的水来加热。而沸水堆则允许水在堆内沸腾,产生蒸汽。压水堆相对沸水堆,可用的安全手段更多,自然也就更安全。 现代先进技术是第三大保障。福岛县第一核电站是上世纪60年代设计建造,1971年正式运行。我国最早投入使用的是浙江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1984 年开工,1991年建成投入运行,年发电量为17 亿千瓦时。我国正在运行和建设的核电站多为80年代和90年代后改进型或革新型核电站,安全性能优于首批投运的商用电站。目前,我国采用的核技术大部分是第三代,安全性相对更高了。据了解,根据国际要求,核电站的使用期限一般在40年。 发展速度不减 历经30余年发展,我国是全球核电在建规模最大国家。核电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 据了解,2005年以来,我国核准的核电项目13个,机组34台,容量达到3702万千瓦。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要求,到2020年要实现86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目前,我国已经建成13台机组,1080万千瓦,正在建的有28台机组,预计实现3097万千瓦容量。 来自电力协会的消息,核电也已列入电力“十二五”专项规划“加快发展”序列。规划称,2011年开工建设首个内陆核电,力争2015年投产首台内陆机组。到2015年我国核电装机4294万千瓦,2020年核电规划装机容量9000万千瓦。 核电站的选址正从沿海向内陆渗透,“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沿海省份核电发展,稳步推进中部省份核电建设”。 数据显示,我国投入运营的核电站有6个,12个正在建设,25个正在筹建中。从布局上看,我国将形成“东中部核电带”,即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省区加快发展核电;稳步推进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吉林等中部省份内陆核电项目。 汪兆富表示,内陆核电站之所以选择在沿江,一是该地区水资源丰富,二是该地区省份长期以来能源偏紧张,三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建和在建核电项目趋于饱和。“‘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核准10个核电项目。” (中国企业报) |
前一篇: 日照某厂氨气直排村民家 环保局长称无污染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