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索赔还是资源索赔? 李佐军认为,建立海洋生态索赔长效机制,首要目的是要起到警醒和预防作用。近年来,海上溢油事故频发,近海生态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预警机制。 “污染者往往支付很少的费用便可摆脱罪责,而受污染的海洋生态环境却因缺少足够的修复资金呈现日益恶化的态势。如果生态赔偿这样一个机制最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其相应的法律效力便可以给近海作业者以足够的威慑力,警示潜在的污染者严加规范自身的作业行为,并做好足够的预防保障措施。”李佐军说。 “其次才是为已发生的事故提供索赔的法律依据。”李佐军认为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的“成功索赔”只是个案,有了长效机制的保障,再有污染事故发生,才能保证足额赔偿款及时顺利到位,不延误海洋生物资源的抢救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 但是,要实现这样的预期目的,海洋生态索赔机制的建立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亚民告诉记者:“目前,‘生态’与‘资源’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界定。” 由于“生态”一词的概念太大太过模糊,“生态损失”的价值评估变得极为困难。王亚民以此次渤海湾溢油事故为例向记者解释,溢油污染既造成了渔民的养殖、捕捞损失,也造成了天然生物资源或者渔业资源的长期损失,还破坏了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生态索赔主要包括除渔业资源损失、自然资源损失及清污费用之外的生态环境恢复费用。而实践中,生态赔偿的范围可能很难与其他损害赔偿区分开来。 王亚民说:“不把生态单列出来,就没法对生态损失的价值进行估算,没有估价也就没有索赔标准和依据,如何规定‘生态’与‘资源’的法律界限,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 王亚民告诉记者,国际上通行的赔偿方法其实也是以渔业资源或者以生物资源为主的民事赔偿,地方上出于现实操作考虑,以渔业资源赔偿为主,也在情理之中。 在现阶段下,为尽快弥补渔民损失,及时获得赔偿资金修复受损的海洋环境,将资源索赔纳入生态索赔的范围之内也是不得已的选择。所谓的“生态索赔机制”其实也是将资源算在了其中。“但是从长远来看,‘生态’不能永远隐于‘资源’背后,生态索赔必须独立出来,完善的生态损害评估方法也亟待研究。希望国家能从政策高度上给予重视,加大对油污案例及生态与环境损害评估的研究,增加相关的科研及技术支持。”王亚民说。 海洋生态索赔任重道远 即便不对“资源”与“生态”的界限加以深究,海洋生态索赔之路依然困难重重。 根据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规定,对破坏海洋生态的,由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但从之前的溢油事故来看,提起诉讼的多为遭受直接财产损失的渔民个人,相关的政府部门主动提起生态索赔的并不多见,而成功案例更是几乎没有。 政府部门为何对生态索赔不甚积极?王亚民认为,首先还是法律机制的不完备,国内海洋环境方面的法律规定大多是原则性的,缺少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细节指导。海洋局可能有追索的权利,但并不一定要履行索赔义务。 其次则是前期投入成本太大,通常在现场调查、收集证据后,还要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2005年底,“大庆91号”油轮泄漏事件发生后,国家海洋局和下属的北海分局、监测评估单位,为事故付出的调查成本就高达两三千万元。“这些巨额调查费用并不在政府预算开支内,积极性难免提不起来。”王亚民表示。 索赔主体不够积极是一方面,“污染者抵制则是另一个原因”。李佐军认为,海洋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即便近海开发企业按照合法正规程序实施海洋开发活动,仍不可避免要承担高风险的生态损害责任。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仅会阻碍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定通过,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千方百计找理由开脱,给海洋生态索赔制造更多困难。 另外,业内专家也普遍指出,目前我国对于海洋生态损害的研究还不到位,在缺乏相关法律依据的前提下,成功的索赔经验十分欠缺。即便海洋生态索赔机制真的建立起来,能否保证切实落实到位也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 王亚民建议必须对各个部门的职责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涉及到的海洋资源,如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都要进行细致清晰的主管划分,避免出现职权交叉、互相推诿的现象。 王亚民说:“但最最关键的难题还是在于生态损失的科学评估。”2007年,国家海洋局批准了《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针对的正是海洋溢油造成的生态损害评估;2010年年底,国家海洋局又拟定了《海洋生态损害国家索赔条例(草案建议稿)》,规定了海洋生态损害索赔相关费用的计算方法。 但后一个条例却迟迟未出台,至于何时能正式执行,业内专家猜测并不乐观。再加上海洋生态范围难以确定、海洋生态价值不易评估、诉讼周期漫长等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提出一个让双方都信服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的范围是一个很大挑战。”王亚民补充道。 其实,在探索建立海洋生态索赔机制进程中,还有一些替代手段可以来维护海洋权益。李佐军建议,可采用效率较高的行政手段对溢油污染者给予处罚,也可建立用于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的专项基金,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预案,抢占控制污染、修复生态的最佳时间。
|
前一篇: 安徽拟将“上下班途中出意外”纳入工伤认定
后一篇: 公众该如何面对废旧电池的回收?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1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