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23号令)和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本市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现状评价的实施意见(试行)》规定,现就本市职业危害现状评价(以下简称“现状评价”)工作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现状评价目的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控制或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通过现状评价,分析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的建议,为生产经营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措施依据。
二、现状评价对象、范围与内容
现状评价的对象:是指已经投产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不包含涉及放射性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
现状评价的范围:主要针对生产经营单位的总体建筑规模及其布局、产品、产能、设备及其布置,明确实际现状评价的范围。
现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总体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布局、建筑设计卫生、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及分布、作业方式及接触水平、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职业健康监护、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等。必要时,对因职业危害可能引发相邻作业场所和社会环境影响的项目现址进行评价。
三、现状评价原则
现状评价工作应在生产经营单位的常态生产状况(注明现时产量和设计产能)和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
现状评价中检测数据应符合国家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
四、现状评价方法
根据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的特点,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分析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配置情况和作业环境状况,对作业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并通过检查表法等评价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
(一)现场职业卫生调查主要包括:企业概况、运行情况、总体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布局、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及产品、建筑设计卫生、职业危害因素以及时空分布、作业方式及接触水平、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其运行情况、个人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应急救援设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其落实情况、历年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健康监护结果分析情况等。
(二)职业卫生检测主要包括:1.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根据检测规范和方法,对化学因素、粉尘、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不良气象条件等因素。2.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参数检测。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参数进行检测,尤其在环境有害因素超标时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防护参数进行调查和检测。3.建筑设计卫生参数检测。根据现行检测规范和方法,对通排风、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建筑设计卫生参数内容进行检测。
(三)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分析是指:按照国家职业健康监护相关规定、标准,对调查收集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分析。
五、现状评价程序的设定
(一)准备阶段:接受生产经营单位委托、签订评价工作合同、收集和研读相关技术设计资料以及安全、环保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等资料、开展初步现场调查、编制现状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要点等。
(二)实施阶段:依据评价方案开展职业卫生调查、工作日写实、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核实等工作,并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三)报告编制与评审阶段:分析、整理所得的资料、数据,并对其进行评价,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对评价报告书进行评审、修改。
六、现状评价方案的编制
现状评价方案应在充分研读有关资料和初步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把握生产经营单位的职业卫生现状特征,明确评价重点、范围、内容、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概述。简述企业背景、评价任务由来、评价目的等。
(二)评价依据。列出适用于评价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三)评价方法。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点,设定评价范围、评价单元和评价内容,选定适用的评价方法。
(四)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在了解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运行情况和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调查总体布局和设备布置、建筑设计参数、岗位分布和作业方式、划分评价单元,明确各单元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接触水平、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警示标志,应急救援设施、辅助卫生设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等调查内容。
(五)检测方案。确定单元(或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项目、方法、检测点和样品数等。
(六)组织计划。包括评价程序、质量控制措施、工作进度、人员分工、经费概算等。
七、现状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现状评价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内容,文字表述应简洁、用语应规范、结论应明确,需以数字或图片表达的内容,应尽可能采用图表和照片,以便于阅读和审查。原始资料及数据计算过程等可不在报告书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件。
评价报告书主要由以下章节和内容组成:
(一)总论
1.企业背景。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单位概况(企业名称、机构代码、地点、性质、投资规模、行业分类、产品及其规模、员工人数及其生产班制、建筑物情况等);企业背景(分析最近一次评价以来企业发生的变化,如产品、规模、工艺、布局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变化);评价任务由来等内容。
2.评价目的。
3.评价内容。
4.评价方法。
5.评价程序。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简要表述评价工作过程。
6.质量控制。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简述评价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二)运行情况调查
(三)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调查与评价
(四)职业危害因素调查、检测与评价
1.职业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调查。对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分布、岗位分布和作业方式、???业时间等进行调查。
2.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实施。明确化学因素、粉尘、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仅限职业病目录中)、气象条件等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仪器、条件、频次、检测点设置等内容。对定点的代表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及其检测选择、采样的工作时段选择等问题,应有详细的说明和明确的规定。
3.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评价。检测结果经整理分析后,用简洁的文字、图表等进行合理表述,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五)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调查与评价
1.防护设施设置及运行情况。
2.防护设施参数检测。主要包括防尘、防毒、噪声与振动控制、防暑降温、防潮防寒、事故应急通风等参数检测。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超标时,应对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检测,分析超标原因。
3.防护设施维护情况。
4.防护设施评价。
(六)个人防护用品调查与评价
1.防护用品配置种类、数量及参数。
2.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
3.防护用品配置制度及其使用情况评价。
(七)建筑设计卫生及辅助用室调查与评价
1.建筑设计卫生。主要包括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建筑设计卫生的调查、检测(包括检测方法、仪器、内容)。
2.辅助用室。主要包括工作场所办公室、生产卫生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室(休息室、食堂、厕所),妇女卫生室、医务室等的调查与评价。
(八)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调查与评价
首次评价重点是管理机构和制度的完善情况及其运行情况,非首次评价着重体系和制度的更改情况以及执行情况,收集体系运行记录,作出分析评价,主要包括:
1.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
2.职业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
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强调防护设施的维护保养以及生产环境的清洁与清扫,防止二次扬尘。如果采用检查表方法表达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情况,则需要进行简要评价。
4.职业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
5.职业危害的告知情况。
6.职业卫生培训情况。
7.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8.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施及演练情况。
9.职业危害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状况。
10.职业危害申报情况。
11.职业卫生档案管理。
12.职业危害防治经费。
(九)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分析与评价
1.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情况。
2.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3.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病人的处置。
(十)历年检测与健康监护情况分析
至少收集近3年的资料,资料要求连续,不能提供资料或连续资料的需要说明情况并据此进行分析评价。
1.历年检测数据分析。
2.历年健康监护数据分析。
3.检测与健康监护数据综合分析——职业健康风险(趋势)评估。
(十一)措施建议
在对生产经营单位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不足,从组织管理、工程技术、个人防护、卫生保健、应急救援等方面,综合提出职业危害控制措施的建议。
(十二)综合结论
在全面总结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归纳生产经营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配置、建筑卫生及辅助用室设计、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的评价结果,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该生产经营单位的职业危害、职业危害防护以及卫生管理现状作出总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