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EHS平台! 设为首页 收藏
历届EHS法规峰会
点击查看更多

EHS 新闻

EHS News
当前位置: 中国环境健康安全网 >EHS 动态 > 观点评论 > 垃圾围城! 城市何去何从?

垃圾围城! 城市何去何从?

2011-10-13 12:08 | 发布者: EHS最新资讯 | 查看: 1543 | 评论: 0 | 来自: 文汇报
摘要:垃圾围城!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思考:如果再不回收垃圾,垃圾岂不要与人类争夺原已稀缺的土地资源?如何减少城市垃圾,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再利用?各个城市的做法不同,却在回应同一个主题: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

垃圾堆满城镇

水源遭污染

不堪入目的垃圾


  前不久,珠峰归来的王石给世博会万科馆带去几幅图片。且看一组镜头:珠峰的5700米处,不是圣洁奇观,而是满眼的破帐篷、氧气罐、烂绳子、食品罐头……“此乃朝拜者对待圣山的态度?世界最高峰会不会成为世界最高的垃圾场?!人迹稀疏的圣山尚且如此,城市呢?”图片旁的省略号拷问着人类对垃圾的态度,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城市垃圾。

  垃圾围城!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思考:如果再不回收垃圾,垃圾岂不要与人类争夺原已稀缺的土地资源?如何减少城市垃圾,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再利用?各个城市的做法不同,却在回应同一个主题: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瑞典30年的教育:垃圾分类成为习惯

  打开瑞典马尔默人的厨房抽屉,七八个隔层收纳着不同的物件,或许瑞典宜家家居的抽屉隔层就是从这里找到灵感。不过,马尔默人的隔层不是用来收纳琐碎的厨房物件,而是用来进行垃圾分类。

  有色金属、无色金属、纸张、塑料、食物残余……对瑞典人而言,分类垃圾、促进垃圾回收是内在天性。2009年,马尔默人均分类16公斤玻璃、12公斤硬纸板、1公斤金属、3公斤塑料、49公斤报纸。

  得益于废物的回收利用,许多有用的原材料能从日常垃圾中被萃取,比如牛奶盒、报纸可以制成纸盒,玻璃瓶可以做成隔热材料,塑料制品做成塑料刷子。“瑞典人明白一个道理,垃圾回收不仅是为了再利用,更重要的是,回收赋予了垃圾二次生命,避免他们堆积废弃着,污染环境。这样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马尔默SYSAV垃圾回收中心的技术顾问斯纳特告诉记者。

  如今,瑞典人自豪地说,“在瑞典,垃圾分类是一种传统。”但这种传统,实际只走过30年。

  “一开始人们也不习惯垃圾分类,一股脑儿把所有垃圾放在一起扔掉。分类?太麻烦了!”瑞典人对此不无抱怨。但学校的教育、广告的宣传从未停止:如果所有金属瓶盖被回收、钢材足够制造2200辆新家用汽车、25000吨食物垃圾产生的沼气能源相当于200万升汽油、一家四口食物垃圾产生的沼气作汽车燃料可以驾驶7.2公里……

  30年间,瑞典人还在做另一项工作―――社区改建。在瑞典人看来,新社区的建造重点就放在如何使当地居民更便捷地进行垃圾分类―――每个家庭附近都有一个回收中心,它成为城市“垃圾网络”的终端。以食物回收系统为例,从连接着每个公寓、餐厅厨房的食物垃圾粉碎机、到挤压分流垃圾的前期处理场,再到沼气厂,食物完成了从餐厅残羹到汽车燃料和生物肥料的“华丽变身”。

  垃圾场变公园:革新丢弃方式

  不同于瑞典人潜移默化的推进垃圾分类意识,加拿大蒙特利尔人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如同一部纪录片―――一个风沙横流的采石场,一个臭气熏天的垃圾填埋场,一个蒙特利尔市最大的公园,书写着一座城市对垃圾的态度。

  走进蒙特利尔案例馆,720块活动面板打造的动态屏幕正在播放一个压抑的故事:1925年,蒙特利尔采石场开采,乌云蔽日。1968年,同一块地方变成了垃圾填埋场。臭气熏天的垃圾堆,连鸟儿都不愿停留,被遗忘的城市边缘,唯有大批低收入群体残喘生活着。1988年,市政府创立垃圾分拣中心,为“垃圾回收再利用”注入一剂强心针,也预示着若干年后垃圾填埋处理方式作古。

  终于,1995年,蒙特利尔市政府提出一项修复计划。如何处理4000万吨垃圾土层?如何改善穷人的居住环境?我们建公园吧!随着最后一掊黄土覆盖其上,192公顷的地块改造启动,垃圾被永远地埋进地下,蒙特利尔最大的公园诞生。

  巨型氧吧驾到,太阳马戏总部紧随而来。这不仅预示着当地人文化娱乐活动从此丰盈,太阳马戏“优先招收本地员工”的原则,还为当地人送去“奶油和面包”。

  “垃圾填埋场的改造,引起人们对自己消费和丢弃方式的思考,人们越来越多地把废弃物看作资源。”既然填埋不再,蒙特利尔人必须思考,日益增加的城市垃圾何处去?实际上,公园的又一个功能就是圣-米歇尔环保中心,下设6个生态中心,用来回收、再利用居民的木材、金属、家具、衣物、小型家电。

  再利用的产品也会回馈给市民,比如落叶堆肥。市政府每年把收集的落叶运送到圣-米歇尔环保中心作堆肥,一部分用于市政园艺,另一部分就免费发给市民,蒙特利尔人则把它们堆在自家的花园里,让昔日的垃圾促成另一段生命。

  “瓦力”上街:丢垃圾如同“玩游戏”

  如果你的城市没有建立起垃圾回收的庞大网络,也没有采石场变公园那般沧海变桑田的温情故事,那么去意大利馆看机器人吧。从不缺喜感的意大利人做了一台垃圾机器人,放在街头收垃圾,改变城市人丢垃圾的习惯。

  身高150cm的垃圾机器人圆头圆脑,被誉为现实版“瓦力”。在动画片里,呆呆的机器人“瓦力”张着一双无辜的眼睛,游走在几成废墟的地球,不停地吃着垃圾。这也许是一度深陷“垃圾围城”的意大利人对垃圾处理的美好愿望:无人清扫的垃圾堆积在那不勒斯街头,部分地区更因有毒气体的威胁,被誉为“死亡三角”。

  想象力是创新的动力。2009年,意大利人研发推进垃圾机器人项目。2010年,这台机器人正式“上岗”。当居民家里垃圾堆积需要收集时,只需致电垃圾收集呼叫中心。接到中心指令的机器人,根据自带的导航系统,“上门收垃圾”。居民需要做的就是,将垃圾分类放入机器人的特定口袋。垃圾机器人会将它们送往指定地点处理。

  一台机器人,让丢垃圾的过程如同“玩游戏”。不过,正如机器人无法适应所有的道路,城市垃圾处理的方法更有赖于无限的“城市智慧”。这里的共识是,垃圾处理“三R原则”:减少垃圾(Reduce)、回收垃圾(Recycle)、再利用(Re-use)。

如何获得EHS币?

关键字:
2

路过
1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