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EHS平台! 设为首页 收藏
历届EHS法规峰会
点击查看更多

EHS 新闻

EHS News
当前位置: 中国环境健康安全网 >EHS 动态 > 综合资讯 > 安全事故频发 引发群体性焦虑

安全事故频发 引发群体性焦虑

2011-8-1 09:39 | 发布者: asdasd | 查看: 1505 | 评论: 0
摘要:   “安全成稀缺物资”    引发群体性焦虑   “搭扶梯怕逆行,过大桥怕坍塌,坐客车怕起火,乘动车怕追尾,这年头安全成了稀缺物资。”一位网友在
安全事故频发 引发群体性焦虑

  “安全成稀缺物资”

   引发群体性焦虑
 

  “搭扶梯怕逆行,过大桥怕坍塌,坐客车怕起火,乘动车怕追尾,这年头安全成了稀缺物资。”一位网友在微博上的留言引起了小林强烈的共鸣。7月5日,打算乘地铁4号线去北京南站坐高铁出差的他,刚刚走进动物园站,就被眼前混乱的场景惊呆了。

  时隔多日,当时伤者的哭喊声,布满血迹的现场还会在他脑海中闪回,让他感到胸闷,甚至引起轻度失眠。他说,以后坐地铁再也不搭扶梯了。

  半个月时间里,坏消息又接踵而来:7月22日凌晨,在京珠高速公路上一辆卧铺客车燃烧致41人死亡;7月23日,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目前已造成39人死亡、192人受伤。

  接连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让公众内心的安全感轰然倒塌。一位网友的话在微博上被频频转发:悲剧没有旁观者,在高速飞奔的中国列车上,我们每一位都是乘客,每一个人都无法再置身事外。

  也正因公众被严重缺乏安全感的情绪包裹,诸如《电梯发生事故时自救常识》之类的帖子迅速蹿红各大网络,受到网友热捧。

  网友们开始自发地“恶补”火车逃生技能,在微博上探讨动车上的逃生窗在哪里,用安全锤敲击什么位置能够最快逃生。甚至很多人向亲朋好友转发各种危急时刻求生技能的短信,包括早晨突发心梗怎么办、遭遇电梯停运你第一步要做什么等内容。

  而最新被网友疯传的视频是,一个男子乘坐高铁时自带安全帽,自备安全带,桌子上还摆着手电筒、瑞士军刀、扇子、雨伞、云南白药等物品,网友称其为“安全哥”。

  心里没底所以不安全

  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公司职员小李一直在关注事件的进展。“越看微博,越觉得恐慌。”小李说,一开始,真相简直像谜团,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仓促掩埋车头?有关部门给出的信息不仅无法解答公众的疑惑,反而增加了更多的问号。就算抛开天灾人祸这些不可控的因素,她发现“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长期缺失”。

  有两段电视采访画面让她印象深刻。追尾事故发生时,很多乘客在惊慌失措中好不容易找到安全锤,抡起来砸车窗玻璃却怎么也砸不开,有些乘客只能从列车断裂处逃生。

  与此同时,来自南京的王女士和母亲、儿子乘坐的D3115第4节车厢突然就被悬挂在高架桥边,情况万分危急,由于王女士和母亲、儿子都接受过应急训练,掌握一些基本求生常识,在列车受到强烈撞击时,3人拼命抓紧窗台和门板,加之背对行车方向,以致车厢坠地后,3人都没有受伤。小李认为,他们3人能安然无恙并不完全是因为幸运,而是接受过训练,让他们在关键时刻迅速作出了准确判断,死死抓住周围的物体,尽量减少身体受到冲撞,给生存带来了希望。

  在我国,接受过应急训练的人实在太少。开展卫生救护培训是中国红十字会的主要职责之一。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在易发生意外伤害的行业和基层组织培训救护员,组织群众参加意外伤害和自然灾害的现场救护。记者采访了中国红十字会,该会宣传部门给予的回复是,自2008年以来,培训救护师资约10万人次、红十字应急救护员近1038万人次,群众性的初级应急救护网络已经形成。

  与13亿人口相比,1038万应急救护员显然无异于杯水车薪。

  专家指出,应急培训覆盖率太低、相关部门宣传工作不到位大家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心里没底,也是造成缺乏安全感的重要原因。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北京市在很多公园设立了应急避难所,但记者在随机采访时发现,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哪里有应急避难所。

  朝阳公园里有北京市较大的应急避难所。当记者问及经常带孩子去朝阳公园玩的小李时,她说,完全不知道啊,没有听说过。朝阳公园那么大,又有好几个门,有关部门应该让百姓知道避难所的具体位置,要不然在紧急情况下怎么找到呢?在报社工作的小雪也是一头雾水,“不清楚哪里有应急避难所”。另一名公司职员小杨说,他知道北京地坛公园东门那儿有个应急避难所,还有元大都遗址公园那儿也有,“但是都离我家很远”。

  让我们多一些自救能力

  没有天灾人祸,没有突发事件,我们就不会没有安全感。但这不可能。可在天灾频发、人祸时现的现实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

  参加过很多突发事件处理的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闪淳昌教授在分析过去几次巨灾救援暴露出的问题时,反复强调:“要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培训,普及避险、自救、互救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一位长期从事防灾减灾工作的专家提醒说,中国人的秉性里有太多农业文明的传承,靠老天吃饭、注重个体经验,工业文明中的标准、规范、培训,在我们的观念里非常淡漠。政府急需加大投入,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技能,加强对防灾减灾文化的研究,让政府和公众有更强的防灾减灾意识。

  还有一个现实是,即便我们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了,自救互救技能也有了,但面对灾难,我们仍然会恐惧,且可能会因为恐惧而丧失生机或引来本可避免的伤害,怎么办?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邓红教授说,遭遇一件危险的事情,恐惧害怕是人的正常反应,是一种本能,恐惧情绪会动员人体内的警觉系统,身体内部会发生适应性反应,交感神经活动更加活跃,身体的能量也在提升,对危险场面会有更多警觉,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如果恐惧太强烈,不安全感持续太久,超过人的承受能力,反倒会抑制人的警觉系统,警觉系统会慢慢衰竭,会造成一些危害。所以说,对事件过分恐惧对个体和群体都是不利的。

  邓红教授告诉记者,公众在面对灾难和灾害性事件时,有很多调整情绪的方法可以尝试。

  第一,政府不遗余力地积极救援,会给公众安全感,如果信息发布滞后,不确定的信息多,公众难免会猜测,导致流言越来越多,就会让公众缺乏安全感,因此政府及时发布事件的相关信息,可以缓解恐慌情绪。

  第二,媒体报道不能为吸引眼球,刊发刊播血腥场面,这对公众的心理健康是没有好处的。

  第三,从个人角度,情绪也需要及时调整。当对突发事件产生恐惧时,不妨多向值得信赖的亲友倾诉、交流,取得他们的情感支持。如果有人不适感特别突出,一般的方法难以调整,因恐惧造成失眠或灾害场面不断闪回,那就需要由专业心理治疗师进行个别辅导,借助医学手段甚至药物干预,帮助其从病态情绪中调整过来。 

如何获得EHS币?

关键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