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EHS平台! 设为首页 收藏
历届EHS法规峰会
点击查看更多

EHS 新闻

EHS News
当前位置: 中国环境健康安全网 >EHS 动态 > 综合资讯 > 大项目环评屡屡违规 环评法律震慑力何在

大项目环评屡屡违规 环评法律震慑力何在

2011-5-23 08:46 | 发布者: LPF2008 | 查看: 1404 | 评论: 0
摘要:   《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将近8年,但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地方首长的政绩工程、GDP工程,却依然漠视法律的存在,屡屡触碰法律底线——要么根本不做环评,要么做了环评,却
大项目环评屡屡违规 环评法律震慑力何在

   《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将近8年,但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地方首长的政绩工程、GDP工程,却依然漠视法律的存在,屡屡触碰法律底线——要么根本不做环评,要么做了环评,却束之高阁,压根儿不按环评的要求进行污染治理。近期,环保部发出的一系列整改决定书,直接点了一些大项目的名,使这个问题闯入公众视野。

  几天前,环保部向津秦铁路客运专线有限公司发出《责令整改违法行为决定书》。因为这家公司在津秦铁路客运专线的施工中,改变原有设计,却没有按法律规定,重新进行环评。

  就在10多天前,无锡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也收到了环保部发出的《责令整改违法行为决定书》。原因是:环保部还没有批复该公司提交的环评报告,该公司就开工建设无锡市城市快速轨道2号线。

  大项目漠视环评法的案例,不仅来自环保部的披露,就连审计署的审计公告中也有相关内容。5月20日审计署公告了17家央企的财务状况,其中,有多家央企都存在大项目未批先建的问题。比如,中国铝业自建和收购的10个电解铝、氧化铝等项目,就未经国家核准或未通过国家环保验收,截至2008年底,项目累计投资92.81亿元。这些项目可能会因触犯国家法律而遭遇停产、停工,国有资产面临损失。

  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主任熊跃辉负责此次对津秦铁路客运专线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在他看来,大项目敢于挑战法律的严肃性,一方面,项目的建设单位认为,“自己是重点项目,即便违法了,环保部门也没有办法。已经开通的铁路、公路,难道还能停下来吗?”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环境保护还是抵不过GDP,有的地方长官就在为违法项目撑腰。

违法的大项目,上马就停不下来?

  据介绍,此次被环保部责令整改的津秦铁路客运专线,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一部分。这条专线由铁道部和天津市、河北省合资建设,路长261公里,投资总额338亿元,建设工期4年,2008年开工。开工前,为减少拆迁范围,应地方政府的要求,建设单位对河北滦县境内的部分线路进行了调整,变更线路达24公里。

  按照环评法的有关规定,设计和施工变更后,应该对项目重新进行环评,但津秦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方并没有向环保部门提交新的环评报告,直至有群众向环保部举报。

  据介绍,因为线路调整,沿途可能有更多的村庄会受到铁路噪音的影响。这些村庄的噪音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有新的环评方案进行评估,并提出降噪方案。

  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主任熊跃辉透露说,环保部对津秦铁路客运专线有限公司发出的整改决定要求,该公司必须立即停止津秦客运专线的建设,在环保部批复新的环评之前,不得擅自恢复建设。近期,环保部还将赴津秦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现场,检查该项目是否停工,等待环评批复。

  环评法已经实施了8个年头,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漠视法律的现象?熊跃辉说,像津秦铁路客运专线有限公司这样的建设单位,不可能不清楚法律的规定。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赶工期——这条铁路的施工期是4年,要停下来等新环评批复,肯定会影响工期。另一方面,像铁路、公路、电网等与民生相关的项目,在违法方面会更有恃无恐,建设方几乎都存有这样的侥幸心理: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环保部门是叫不停的。

  按照环评法的相关规定,违反环评法的建设项目,必须停止建设;已完工的,也要停止运行。而这一条,对公路、铁路、机场等民生工程约束力较弱。

  典型的例子是胶济铁路客运专线。由于违反环评法规定的“三同时”制度(即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验收),环保部曾在2010年11月17日对负责建设的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发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责令该工程停止使用。但这份决定书也指出,考虑到铁路涉及公共利益,对这项处罚“缓期执行”,也就是说,希望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能在2011年3月31日前,对违法行为进行整改。

  可是,缓期期限已过,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仍然没有纠正其违法行为。4月25日,环保部向该公司发了《督促履行通知书》,措辞严厉地要求,该公司必须于5月31日前纠正其违法行为,停止使用胶济客运专线。

  在这份通知书中,环保部特别声明,如果逾期不履行,环保部将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作为典型违法案件向社会公开。

环评“先上车后买票”为何屡禁不绝

  几年前,环保部曾刮起过猛烈的环评风暴,叫停了一批违规的水电、火电项目。几年过去了,一些大项目总是“先上车后买票”——被查处后,才补办环评,这背后又有怎样的原因呢?

  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主任熊跃辉就曾查处过大量“先上车后买票”的项目。在他看来,环评被漠视的主要原因依然是一场环保与GDP的博弈。

  熊跃辉分析说,不做环评的原因有几类。第一类是,项目的业主很清楚,自己的项目由于违反国家的产业政策,环评根本就不会被批准,所以干脆就不做。

  这类问题多发生在一些资源大省。比如,国家为了节能减排和抑制产能过剩,对电解铝、钢铁、焦炭等行业新项目的审批都比较谨慎,但有的地方政府就敢漠视国家的产业政策,为国家限制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开绿灯。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近期就在河北查处了一家没有任何手续的钢铁企业,2010年年底开工建设,现在已经基本建成。

  另外,有的企业认为,时间就是金钱,生怕做环评、等环评批复的时间耽误了挣钱,所以先干着再说。说不定还查不到呢。

  在熊跃辉看来,有一种原因最值得警惕:环评要为市长项目、一把手项目让路。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时,就许诺,无障碍进驻,环评之类的手续统统不需要。如果必须到环保部审批的项目,地方环保局的官员还得负责去跑手续,跑不下来的地方环保局长就得挪位子。在这样的压力下,有的地方索性就不要环评这张票了。

  在日常的监管中,熊跃辉还发现,有的项目虽然做了环评,但建设或生产中,根本不按环评的设计方案来。

  熊跃辉介绍了一些他们查处的案例。比如,国家目前严格控制新电厂的审批,但如果电厂的原料是用煤矸石,能形成资源的综合利用,还是可以开口子的。于是有的电厂在申请审批时,报的是用煤矸石做原料,但在生产中却偷梁换柱,用煤做原料。

  再有,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小火电不再审批,只审批3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于是,有的企业审批时报的是30万千瓦,但实际建设中,建的就是小火电。

环评执法如何形成威慑

  作为环保执法部门的负责人,熊跃辉说,他经常在思考,环评法为什么会屡屡遭遇挑战?他说,不得不承认的是,最大的障碍是,很多违法案件处理不下去,难以形成法律的威慑性。特别像铁路、公路、机场、电网等这些项目,一旦木已成舟,既涉及民生,又会影响地方经济和就业,查处起来很难。而像电解铝、钢铁、电厂等项目,动辄投资都过亿,要因为环保原因停下来,也是不容易的。

  在熊跃辉看来,对环保执法者来说,比较有效的手段是,在萌芽状况,就发现违规项目,并及时制止。熊跃辉把这种执法叫做预防性监督、萌芽执法。

  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督查的范围包括河北、内蒙古等6省区市。这些地区既是能源大省,也是传统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聚集的地区,如何发现违法项目新开工?

  熊跃辉说,根据近年来查处的经验,他们圈出了一些违法的高发地区,比如传统的冶炼基地、靠近水源便于企业取水的地区、资源富集的地区,并要求地方环保部门要对这些地区进行重点巡逻,以便能及时发现违法开工的项目。

  事实上,一些高科技的手段也将运用于未来的执法。据介绍,我国已经发射了两颗资源环保卫星,专门监测我国的环境状况。环保部卫星环境运用中心主任吴国增告诉记者,环保部门已经能利用已有的两颗环境卫星,进行建设项目的环评遥感监测,比如,武广高铁的环评验收,就利用了环境卫星提供的遥感资料。未来,还将进一步辅助环境执法。

如何获得EHS币?

关键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