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EHS平台! 设为首页 收藏
历届EHS法规峰会
点击查看更多

EHS 新闻

EHS News
当前位置: 中国环境健康安全网 >EHS 动态 > 综合资讯 > 媒体焦点 > PX项目如何化解公众的环境焦虑?

PX项目如何化解公众的环境焦虑?

2013-5-10 09:12 | 发布者: EHS最新资讯 | 查看: 1384 | 评论: 0 | 来自: 中国环境报
摘要:近日,又有地方因上马PX项目而掀起舆论波澜。究竟该如何化解公众的环境焦虑?又该如何避免“一闹就停”和“迁址复出”的拉锯战再次上演?媒体目光投向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EHS资讯:近日,又有地方因上马PX项目而掀起舆论波澜。究竟该如何化解公众的环境焦虑?又该如何避免“一闹就停”和“迁址复出”的拉锯战再次上演?媒体目光投向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究竟该如何跨过PX这道坎?

  为何PX变成了敏感词?

  从2007年因厦门市民的“散步”而进入公共视野起,PX这一化工专业名词就衍生出“一式多份”的问题,承载着公众的环境焦虑,也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环保压力。

  5月8日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照理说,争论多年,关注多年,应该能得出一个相对普遍的共识。然而,虽然日本横滨PX装置与居民区仅一路之隔等国外经验屡有报道,虽然环保部门和化工专家也进行过诸多解释说明,但仍能看到公众“散步”抗议不断重演、仍能看到“一闹就停”和“迁址复出”的拉锯不断重演。为什么所有的牌还是按照第一张牌的方向倒下?

  PX项目值不值得敏感?5月8日潇湘晨报评论员文章称,综合近6年来媒体的报道、专家的辩论,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所谓高毒性、高致癌性、易爆炸、秒杀一座城市、比1000枚导弹威力更大等等说法,都是经过了夸张的传言。化学界的共识是,PX本身是低毒物质,生产过程中会有剧毒物质产生。但是,后者是很多石化项目都会存在的风险,并非PX项目所独有。民众关心自己的环境权益属于天经地义,但是单单认准PX两个字母却不能说秉持了充分理性的态度。即便是从民众利益本身出发,这样的标签化也容易造成更多环境权益的损失。

  各地为何要上PX项目?4月28日《财经》杂志分析了PX项目对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意义。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大型城市中22%~34%的细颗粒物排放和全国30%的氮氧化物排放,均来自机动车。环保部门认为,汽车尾气是造成雾霾的“首恶”,这又与中国车用燃油质量偏低直接相关。今年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紧急决定,加快中国油品质量升级。此次炼化升级,主要是指降低中国汽柴油中过高的含硫量。业内预计中国炼化行业整体投资至少需要2000亿元。

  目前,降低汽油中硫含量的办法主要有两个:主流做法是“加氢脱硫”,使得油品中的硫分变成硫化氢,然后分离出来;二是使用吸附法。

  但被公众和有关决策者所忽略的是,生产低毒物质PX的催化重整工序,不仅生产提高汽油品质的清洁组分芳烃(PX 为芳烃的一种),还副产脱硫必不可少的廉价氢气。如果炼厂没有芳烃联合装置,几乎无法完成炼化升级任务。

  同样不为公众所了解的一个业界常识是,炼化产业链历来是一个闭环,自成逻辑。割裂其中任何一道工序,都会造成巨大的不经济和上下游的衔接失衡。

  《财经》杂志就PX项目处处受阻采访了多位人士。“国内一系列PX事件的成因非常复杂。表面看,是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是人趋利避害的表现,其中却是地方政府、石化企业与居民之间无法互信和缺乏沟通。”中国石油大学一位教授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水平提高后,人们对政治权利的要求增加。”环保部专家则指出,当前中国社会对PX的科普方法不够科学,政府、企业应从整个石化产业链的角度对PX的原料、生产和应用详细解析。青岛民意代表赵晓光认为石化项目的被妖魔化,主要责任在各级政府。地方政府为了GDP和税收,将自身与大炼化项目绑在一起,反而加剧了民粹与妖魔化。

  缺少有效沟通是症结人民日报在评论中强调,解剖PX项目可见,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沟通对话。不管投资多大、工艺多先进,如果牵涉到民众利益的公共性问题,仅以“通告”、“告知”的形式“单向度传输”,怎能在信息时代、权利时代赢得民众支持?公众激烈的表达背后,实际上是未被尊重的权利、未被满足的诉求,是没有被听见、被看见的情绪和声音。

  5月8日的扬子晚报评论指出,PX引发的拉锯战,却很能反映出公共领域萌芽的混沌:政府政策秘而不宣,公众感情过激宣泄,公共理性严重缺失。公众对PX敏感,既是知情权被蒙蔽,同时也是对政府信息历史欠账的裂变反应。

  如何化解公众的环境焦虑?

  通过对话找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的平衡点5月7日的新京报引用浙江省人大代表钱燕珍的话指出,政府在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应多加考虑民众的社会福利。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表示,PX项目在中国已成为敏感符号,其解决之道还在于政府、企业和群众的沟通,项目信息公开透明,政府引导市民广泛参与企业项目的立项、评估和生产建设。“没有神秘感了,它自然不会恐怖”。

  正如人民日报所指出的,面对民众潜在的利益诉求,如果当地政府能转变危机应对的思维,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化解,在PX项目上马之前,积极搭建政府、民众、企业三方对话的平台,进而实现政府了解民意、企业尊重民意、民众理解政府企业行为的良性局面,则有希望做到化潜在危机于无形,最终履行好发展与稳定两个大局兼顾的管理者职责。

  实现有效的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可能改变事件走向的重要因素。5月8日潇湘晨报认为,民众反对,地方政府宣布停建。看上去是尊重民意,但是问题并没有说清楚,反倒给社会留下了“PX项目果然有问题”的印象。此后,这些项目在哪里出现,都会立即引发当地民众的警惕。这样的处置方式,实在是得不偿失。真正负责任的做法,应该是从一开头就要向民众公开项目的详尽信息,其中当然包括安全问题。要敢说真话,不要担心民众看不懂、不理解。

  怎样的信息披露才是适当的?中国环境资源法学会副会长曹明德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指出,采取引人注目的方式,使得信息发布有效,而不是以隐蔽的方式自欺欺人。要告诉附近的居民,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数量等,会有哪些环境影响,采取了哪些措施减缓这些影响,让民众心里有数。丑话说在前头,要先把话说开了,大家才好判断。

  如何避免“一闹就停”?

  潇湘晨报指出,PX项目要脱敏,补上两堂课很有必要,一堂课是公开透明课,一堂课是制度设计课。

  应建立利益补偿和平衡机制新京报在报道中称,“环境污染已成为继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之后造成群体性事件的第三驾马车。”专家指出,这种“一闹就停”的决策执行方式,只会损害政府公信力。在“环境敏感期”,凡涉及公众环保焦虑事件,政府更应通过召开听证会,公开环境评估报告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民主参与度、运行透明度。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表示,项目投建中,应该建立“谁受益谁补偿、谁影响谁受偿”的一整套谈判以及利益补偿和平衡的机制。“如果你修建的这个邻避设施,虽然对多数人有益,但是对少数人的伤害和损害已经超过对多数人的益处,就应通过谈判协商,政府告诉受损的居民,会给你们什么样的补偿,会配套什么样的保护措施。居民如果觉得这些条件,足以抚平可能带来的伤害,就有极大的可能继续谈下去。”

  何艳玲认为:“不妨借鉴国际经验探索一套运作模式,通过立法明确邻避设施所建社区居民、邻避设施兴建方、政府的权责和义务,让各方在游戏规则下表达诉求。”

  潇湘晨报则认为,建立科学的利益补偿机制三个要点,一是补偿,二是多地选点,三是“拍卖”,让不同地区的民众自主决定是否接受这种有环境影响的项目。

  建立公众表达平台人民日报的评论称,虽然从政务公开到微博问政,新形势下交流对话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与群众的权利诉求相比,仍有距离。统筹各个职能部门、统筹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建立公众表达的平台、疏通权利救济的渠道,才能下好这盘大棋。

  相关链接

  求解中国式邻避运动

  邻避运动最早出现在城市化中的欧美国家。起因是垃圾处理厂等市政、工业设施在建设中,时常遭到附近居民的强烈反抗。居民的诉求通常是“别建在我家后院”(Notinmybackyard,英文简称NIMBY,中文译为“邻避”)。

  在亚洲,邻避运动首先现身于日本。随后,中国台湾、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也迎来了这一浪潮。

  “台湾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教授丘昌泰告诉记者,台湾邻避运动始于30年前,早期口号是“鸡屎拉在我家后院,鸡蛋却下在别人家里”。邻避运动行动者最早以中小型工厂为抗议对象。

  丘昌泰表示,台湾环境影响评估法规是邻避运动得以部分解决的主要保证,其中包括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程序。厂商若不做相关公开,则属于违法,该项建设就不能进行。(EHS中国)

  据介绍,最终能补偿和收买怒气冲冲的抗议民众的,是邻避设施建设方的“环保回馈”。丘昌泰称,建设方通常会将令人讨厌的邻避设施变得不讨厌,例如设立公园、图书馆、运动中心、温水游泳池等,供附近民众免费(或打折)使用。此外,还有减免电费、减免土地相关税赋、给予奖学金等措施。

  事实上,充分的公众参与和公正的环境评价,是所有国家和地区解决邻避运动问题的法宝。

  但在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看来,中国大多数邻避设施在建设中,周边居民的权益通常没能被充分考虑。“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误区是,政府照顾大多数人利益,想当然地认为小部分群体应该牺牲和付出。中国向来重视集体利益,对小部分个体的意见不以为然。封闭决策、简单通告,当老百姓开始有意见时,又采取回避的办法,问题于是越来越大。”
 已同步至 EHS最新资讯的微博

如何获得EHS币?

关键字:PX项目, 环境焦虑, 环境污染, EHS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