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E资讯:12月14日,雾霾和大雪包裹了北京城。当天,北京大部分地区能见度都在1公里以下,局地甚至出现了能见度小于500米的浓雾。在这种情况下,PM2.5注定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实时发布的数据,当天北京不少环境监测站点观测到的PM2.5全天日均值都在150~200微克/立方米之间,而靠东南的亦庄开发区等3个站点甚至超过了200微克/立方米。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PM2.5治理是国内各大城市的重点课题之一:实施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推动电力、钢铁等行业进行环保设施改造,北京车主用上了京Ⅴ燃油,上海等地的公众开始真正接触空气质量指数……空气质量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点点滴滴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多的蓝天白云。 新标准更加关注公众健康 2012年2月29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正式发布,备受关注的PM2.5成为空气质量的常规监测指标。与以往不同,这一标准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保护人体健康为首要目标。 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开始从污染物排放控制管理阶段向环境质量管理阶段、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从控制一次污染物向控制二次污染物、从单独控制个别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这些都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相伴,公众熟悉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将被空气质量指数(AQI)取代。11月16日零时起,上海市与江浙地区24个城市开始同步发布空气质量指数(AQI);2013年1月1日起,北京也将开始实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参与评价的污染物由“老三项”增加至6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从此,PM2.5作为首要污染物频繁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新标准实施后,由于评价标准加严和评价项目增加,我国将有2/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但评价结果会更符合公众直观感受。发现问题靠监测,解决问题靠减排。就像去医院看病,护士负责量体温,医生负责开药方。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各级政府该如何对症下药?工业排放、机动车、施工扬尘等需要多方面协同治理,仅靠环保部门的一己之力很难实现。 从各自为战转向区域联合 今年12月,《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正式对外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也是当前和今后统领我们开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 “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这样概括我国当前大气环境形势的特点。酸雨、灰霾、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原因首先是大气环流造成城市间污染物相互影响,其次是依靠城市“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区域性治污合力。对此,《规划》划定了13个重点区域,在环境准入、污染源治理以及相关任务措施完成时限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管理要求。 PM2.5与灰霾天气是重点区域目前面临的最棘手的大气环境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PM2.5成为众矢之的。在北京市政府2012年为群众拟办的35件重要实事中,“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建成PM2.5监测网络,启动以PM2.5为重点的大气治理方案,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被放在了首位。与北京一样,全国各地都在进行PM2.5治理的攻坚战。(HSE资讯) PM2.5是典型的区域性污染物,要控制PM2.5污染,表面上看是控制颗粒物污染,实际上必须要控制一系列气态污染物。这就要求不仅要控制一次污染物,更要减排其前体物;不仅要控制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道路和施工扬尘等同样不能放松。治理PM2.5难就难在需要采用综合手段,就像各环节密切咬合的链条,一个环节出错,整个减排工作就会受到影响。
已同步至 EHS最新资讯的微博
|
后一篇: 工信部印发六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