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北京出现了32名亲历暴雨后产生严重心理应激反应者,北京市卫生局安排专家及时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救援”。 昨日下午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透露,北京即将出台心理干预应急预案。与此同时,国家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也在不断建设当中。 据专家介绍,大灾大疫发生后的1至4周,是凸显心理问题的时期,也是心理危机救援和干预工作的“黄金时期”,第一时间的心理援助工作对心理受创者的恢复尤其重要。 灾害发生后的一周期间,受灾群众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多是由于生理需求还未解决时所产生的,而应激后心理创伤的人群如果在4周内没得到有效、专业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则演变为相关精神障碍疾病的风险会加大。 西英俊曾参与了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的心理干预应急救援。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包括预警监测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应急处置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后勤保障体系、监督督导体系。 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的大致框架是,出现大灾大疫后,先由属地进行整体情况的汇总,如有需求立即上报至市卫生行政部门。其次,由市卫生行政部门派遣专业精神科医生前往当地,作为先遣部队对当地群众的心理状况进行初步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组建不同规模的心理危机干预救援队,前往灾区,进行实地心理危机干预的同时,对当地心理危机干预救援人员进行培训,并向居民发放预防心理疾患的宣传材料。后期对重点筛查和干预对象进行回访,按需提供治疗方案。 西英俊说,凡是人,经历过重大突发性、灾难性事件都会有心理和生理的反应,具体表现在惊恐、紧张、焦虑、担忧,生理反应方面可能表现出胃肠道不适、植物神经的紊乱、睡眠、饮食问题等。但如果持续一个月以上,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精神疾病。 不过,西英俊表示,大部分经历过灾难性事件的当事人不会发展到严重的心理疾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已同步至 EHS最新资讯的微博
|
前一篇: 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的对策措施
后一篇: 总局发布台风红色预警 要求防范滑坡等灾害
路过 |
雷人 |
握手 |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