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称企业环境监测报告系商业秘密拒公开
环保部门监测的信息能否公开 “政府对排污者的监测怎么能算是商业机密呢?” 中国政法大学的环境法专家王灿发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商业秘密应该是指企业特有的技术一旦泄露会被竞争者学习,或者是公司客户对象泄露会被竞争对手争取。但公开公司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竞争对手能得到什么?能对你进行不正当竞争吗?” 王灿发认为,政府监测的报告不能算作秘密,“哪个地方都没有规定这个是商业秘密”。 据了解,2007年颁布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明确了政府应该主动向公众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受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结果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的项目、依据、条件、程序和结果”。该试行办法没有明确要求政府部门公开对于企业的设备运营监测报告。那么这些监测报告能否向公众公开,哪些信息是属于涉及商业机密?记者就这些问题试图从环保部获得答案,但环保部新闻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不便就此问题接受采访。 环保部政策法规司一位官员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共性问题,如信息公开范围如何理解,依申请公开中“科研需要”的程度如何界定,公开的形式如何掌握,反复申请如何处理等等。 实际上,并非只有谢勇面临这样的难题,公民在申请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时受挫的情况并不鲜见。2011年7月,江苏省启东市居民陆锦松向启东市环保局申请公开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环境信息,环保局答复称依据相关规定,环境监测信息未经依法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公布或者透露,是否依申请公开,环保局将依程序向上级环保部门逐级请示,按国家环保部门执法解释执行。 环境维权遭遇取证难题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实施多年来,环保部门日渐重视环境信息的发布,但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胡静指出,在各类信息中,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的公开做得最差。据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等机构的评价结果显示,作为最重要的一项指标,企业日常超标、违规、事故记录的公示依然是信息公开的一个薄弱环节。 胡静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许多环境诉讼涉及到相关的环境信息,公民要想获取就得向环保部门申请,但涉及到一些敏感的信息,环保部门往往有些躲闪。 王灿发说,许多公民在遇到环境污染问题时,就是因为拿不到污染排放的证据而难以维权。污染受害者想要维权首先要证明有污染,而当事人因为缺乏监测资格,即使有检测仪器和设备得出的监测结果也不被法律认可。因此只有当地环保部门持有监测报告,“他不给你,你就证明不了有污染,就没办法起诉。” 尽管很失望,谢勇正在着手向最高法申诉,虽然他的代理律师告诉他,如果拿不到环境监测信息,结果可能也很悲观。
|
前一篇: 海洋工程首个“国家标准”示范项目启动
路过 |
雷人 |
2
握手 |
鲜花 |
鸡蛋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